原标题:“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真的让人太心疼……
导读:
相信很多家长都见到过这样的孩子:小小年纪却非常懂事,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来讨得大人们的“欢心”,甚至还成为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 No!过多的乖巧懂事就变成了典型的「讨好型...
相信很多家长都见到过这样的孩子:小小年纪却非常懂事,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来讨得大人们的“欢心”,甚至还成为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
No!过多的乖巧懂事就变成了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所谓讨好型人格,指的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去做别人期望的事情,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并且过分的在意他人的眼光。
朋友小静,她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小时候父母工作在外地,把她寄养在奶奶那里。奶奶对她特别不好,可她还是会在每次妈妈打电话时告诉妈妈自己很好。寄人篱下,加上奶奶那不可撼动的“威严”,小小年纪的她便学会了早早的懂事。
学着看奶奶的脸色行事,奶奶不高兴时特别恐慌,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就更勤快地做家务想讨奶奶开心;奶奶高兴了她也乐呵呵地陪着笑,尽管也不明白为什么。
长大后她总说:感觉自己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为赢得父亲的笑,扮了一整个童年的“小丑”。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
如果孩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那对孩子来说,不管什么事情,他们第一时间都会考虑别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别人,活得更累不说,多数时候也是没有自我的。
当“讨好型”孩子长大后,讨好别人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在他们处理工作、人际关系时又会重新支配着他:
很多家长都有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因此,在管教孩子方面都采取的是“高压政策”。如:
父母总是拿“你就多让着他呗”、“别太调皮,别人会不喜欢你的”教育孩子,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心理需求去满足别人。如: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妈的肯定,长时间在否定的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同时容易形成讨好的性格,从而希望以此而得到爸妈的肯定。下面这些话你是否经常跟孩子说呢?
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因此变得听话、懂事、得到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只有家长对孩子的肯定才会让孩子真正的自信、成长起来,正面的语言可以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而经常性的否定和打压,换来的是孩子不健全的心理,这对于成长来说大大的不利。
孩子每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反对、斥责。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平和的成长环境,并时常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让孩子自主体验人生的风景。
家人无条件的信任和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盔甲。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TA不断坚持,爱的滋养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爱家人、爱自己,身心健康的孩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