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多源于这3类父母!十个孩子九个都活得累
导读:
前段时间,一个同事说想跟自己的男友分手,但是她很纠结,纠结了半个月也没想好怎么说出口,她感觉跟对方分手就像犯了天大的错一样,明明两个人已经不合适了,分手对彼此更好,却总觉得...
前段时间,一个同事说想跟自己的男友分手,但是她很纠结,纠结了半个月也没想好怎么说出口,她感觉跟对方分手就像犯了天大的错一样,明明两个人已经不合适了,分手对彼此更好,却总觉得这样做会对不起对方。
这个同事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这样的人通常低自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都会认定是自己的不对。一旦自己表现的不好,或者不被别人认可,就会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整体来看,讨好型人格的人活得特别没有自我,很在意别人,这样的人活得很累、很委屈。如果可以剥开这些“讨好者”的内心,你会发现,里面住着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不知不觉的改变孩子的性格,虽然婴儿时期的孩子会有一些性格特征上的区别,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哭,很平衡,有的只是尿湿了一点尿不湿就哭闹着让爸妈给换干净的。这是先天的差别,但是更多的性格塑造还是后天受父母影响的。
小的时候表现乖巧,看起来懂事可爱,但是长大了却活成了标准的“中国式老好人”。而容易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格的父母,多数是下面这三种。
我前面有提到一个词“中国式老好人”,其实也就是烂好人,其实不少家长就是这样的,常常把8句话挂在嘴边:
这样的说话方式、社交技巧都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久而久之孩子也成了这样,不仅如此,通常“烂好人”爸妈还会为了照顾别人家孩子的面子,而牺牲自己家孩子的尊严。
除此以外,还有捧别人的孩子踩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去满足别人孩子的需求,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做法都是在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
何为“控制狂”父母?就是那些不允许孩子有意见,一天到晚啥都要管的父母,只有自己说的才算,孩子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看不到孩子的真正诉求。
管得多了,孩子逐渐迷失自我,自己没有想法了,也就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了。生活中有些人,你问他吃什么,他说:“不知道,吃啥都行。”一种是真的不知道,一种是太在乎别人,想听别人的意见。
其实听别人的意见没什么不对,但是你可以说出自己想吃什么,对方再说出自己想吃什么,两个人也好商量,如果两个人都这样,往往只纠结“吃什么”就耗费半个小时。
还有那些不敢表达自己见解的人,一是可能没见解,因为平时被父母管控惯了,不擅长思考,二是有想法不敢表达,怕别人否定自己,所以顺着别人的想法走,讨好人家。
孩子表现好才喜欢,表现不好就不喜欢,甚至态度会很恶劣,但由于高要求,多数情况下都在否定孩子。
基于父母的这两种表现,孩子会受到影响,一是达不到要求自信心备受打击,二是变得习惯于迎合别人。
安全感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用来感受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会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比如孩子哭闹,你会立刻询问情况,这样的关注度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安全感的。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及时出现,这就是提升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只有孩子安全感足够时,他才敢在外面做更多的探索,内心也会更强大,这样的孩子不需要追随别人的脚步。
不总是凌驾于孩子之上,孩子是个体,会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对的,孩子必须听你的,你要给孩子说出想法的机会。
在做选择、表达想法的同时,爸爸妈妈应给予孩子尊重,就算孩子的选择不是正确的,拒绝孩子时也要给出正当的理由,说服孩子而不是强制要求孩子服从你的安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先不要太看重结果,而是注重过程,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因为结果的好坏去对比,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孩子的努力,则会鼓励孩子下次更努力,毕竟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努力不见得都会有好的成果,但是这个过程是重要的,拼过就值得被表扬,值得让父母肯定。
有人说“讨好型人格”的人就像舔狗一般,这样的话有点重了,但是只有讨好者才知道自己活得有多累,所以,爸爸妈妈,你会允许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