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开高走!豆瓣 90 高分国产片刷新教育观: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导读:
这部片子,来自来自一位有丰富阅历、有国际视野、有见地的记者,曾任央视主持人,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者…… 在我们和她沟通了近六个月后,终于请到她,在接下来的音频节目中分享她...
这部片子,来自来自一位有丰富阅历、有国际视野、有见地的记者,曾任央视主持人,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者……
在我们和她沟通了近六个月后,终于请到她,在接下来的音频节目中分享她的见闻、感触以及深度的思考。
即使她是各大平台力邀的儿童教育大咖,曾深入国内外30多所名校采访调研,深知不同阶段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的养育烦恼,她也从未把自己摆在专家的位置上,始终当自己是一个教育的先行探索者。
作为一个妈妈,当我在为孩子的未来迷茫、焦虑,不知何为归处的时候,周轶君老师用她的包容、用她的视野、用她的严谨……拿开了遮在我面前的罩子,一个新世界赫然出现在眼前。
我十几岁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冒出一个念头:我可不要小孩,否则还得把学车的过程再给他们教一遍,太烦人了。
正是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让「教育」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个不太讨好的话题。它引发焦虑,寻求速决,很少令人身心愉悦。
学成之后通过一场难度极高的资格考试,「通过那次考试之后,我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大公司聘用,这一辈子不用愁了。」
去年被问起有没有任何做纪录片的想法,我很快在咖啡厅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他乡的童年》标题和目的地。
我希望探讨,如何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普通」并不重要,只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套音频课程中,我将与您分享,世界上多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到家庭生活场景中来的实际操作方法。
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逼着他们自律,另一方面又尽情释放天性,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找到这样的平衡?
除了一路采访的见闻,我在这里,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国际记者与海外求学的经历,一并拿出来与您共同探索。
比如,当我看到芬兰人为不同孩子设置的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进度,才意识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是在「找齐」,怎么能把我的孩子变得跟其他人一样?
第三,家长本身也是学习者。如果您不断在充实自己,善待自己,对外界保持好奇与热情,这就已经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当资源定量定额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在抢和被抢的笼子里打转,找不到出口,比赛竞争已经不再是手段,已然成为目的。
当我们能真的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可能,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我们自然知道,当应试教育与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取舍。
现在,我们把这门真正联系「窗外事」的现实养育课推荐给你,希望你仔细听、反复听,每听一遍,都可能教育思维的一次打破重建。
「这世界苍茫辽阔,繁华幽深 ,童年的眼睛本来最能与之接通,探究其秘密。如果从童年开始,就被送上一条人为的「成功」传输带,一个劲身不由己往前赶,那岂不是对生命的一笔糊涂账。
课程制作之初,收到课程第一稿时,产品总监王大米,一个在知识付费领域沉浸 6 年的「老油条」在看到课稿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广告法所不允许的感慨与赞美
听课前,女儿刚刚期中考完。我满肚子是烦躁、怀疑,各种焦虑情绪;听完一节课后,有种隐隐的希望。
亲子陪伴有时让妈妈们很伤脑筋,周轶君老师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也让人眼前一亮:不需要严格区分成人和孩子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来做大人事。
没想到,还不会写字的儿子竟然还玩出了创意。把「旅行用护肤品」标签画成了一架飞机和一个有盖的瓶子,把毛衣画成了一件衣服上面有一根根的毛。安安静静地帮妈妈一起整理完。
小小的一个思路改变,既开发了孩子的创意和动手能力,也让妈妈脱身做自己的事情。其他妈妈们借鉴起来也非常简单好操作。
我在录制音频课程的时候,跟孩子们说,这段时间请不要敲门,起初他们不是忘了就是没遵守,后来我请他们帮设计一个「录制中」的牌子贴在门口,果然他们不但自己不来敲门,还当起了守门员,提醒家里其他人安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