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深心理育儿师手记:三岁看大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导读:
早在豆子还未出生,大家在一起畅想未来时,豆子外婆就发表过她的新育儿观:“以后咱们家养孩子,一定要讲原则,讲科学,不能溺爱。”说完后,豆子外婆还举了例子,说她的同事带孙子时就...
早在豆子还未出生,大家在一起畅想未来时,豆子外婆就发表过她的新育儿观:“以后咱们家养孩子,一定要讲原则,讲科学,不能溺爱。”说完后,豆子外婆还举了例子,说她的同事带孙子时就遵循科学喂养原则,按照书上的来——给宝宝准备专属小床,让宝妈按量喂奶,让宝宝按时入睡,宝宝过了点儿不睡的话,哭也不抱, 结果那个宝宝日后就很懂规矩。当时一排听众听后都表示很佩服。
但实践证明,教条化的东西是信不得的,豆子不吃“科学养育” 那一套,而豆子外婆显然也将当年提起的育儿观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我们又担心了,逢哭必抱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一定好吗?不会让宝宝形成依赖吗?会阻碍宝宝的心理成熟吗?
宝宝在生命初期正处于心理上的自闭阶段,他需要完美照料者满足他的一切需要,这样他的心中才会建立起基本安全感。如果宝宝的需要被及时、完美地满足,那么他将来就不需要再去寻求基本安全感了。
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宝宝心理的发育也是要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果说健康人格是一座坚固的大厦,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的建立,而基本安全感形成于生命初期,通过宝宝对妈妈(照料者)的依恋建立起来。
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来说,从宝宝刚出生到1岁,做一个完美照料者非常重要。因为宝宝将在这个时期内发展出极其重要的心理品质——安全感与信任感,与此品质相对应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
一个能够信赖别人、能够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人才可能建立起亲密关系。不夸张地说,婴儿时期建立起的安全感关系到宝宝一生的幸福。
这个时候的宝宝柔弱无助,他们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照料者的行为,照料者给宝宝安全感与信任感,宝宝才能与照料者发展依恋关系。宝宝得到妈妈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这么小的宝宝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妈妈稍有忽略就可能会让他们强烈地体验到生存威胁,产生对环境的不信任感或疑惑感。
一个完美照料者可以迅速帮助宝宝获得基本安全感。所谓完美照料,就是不论宝宝有什么需要,都在第一时间让宝宝获得满足。这其实很考验妈妈(照料者)的爱心与耐心,宝宝需要的不仅限于吃饱、穿暖,所以妈妈需要敏锐地察觉宝宝发出的信号,并且理解宝宝要的是什么。
把刚出生不久的恒河猴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代替母猴的假猴子——一只是用铁丝做的,它的“胸前”缚有一个奶瓶; 另一只是用柔软的绒布做的,它的“胸前”没有奶瓶。实验的目的是看小猴子更依赖食物,还是更依赖与母亲的接触。结果是,小猴子要吃奶的时候,就会去找有奶瓶的假猴子,一旦吃饱了,就会和绒布猴待在一起。
这个实验证明,小猴子对柔软的绒布猴更依恋。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这个实验说明温暖亲密的接触能让宝宝产生依恋。妈妈的怀抱就可以给宝宝提供柔软、温暖的接触性关怀, 宝宝特别依恋妈妈的怀抱是因为宝宝有这样的心理需要。
很多孩子喜欢毛茸茸的公仔、柔软的被子等都是因为依恋需要。对这些物品有强烈喜好的孩子,可能是在婴儿时期没有被抱够的孩子。很显然,豆子外婆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宝宝的需要的。
拥抱可以带给宝宝的体验是好像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一般,会让宝宝很满足。皮肤接触、熟悉的气味都可以给宝宝带来安全体验, 可以消除宝宝的恐惧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哭闹的时候,抱抱可以让他们停止哭泣。有很多孩子要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就是因为他们感到安全才能够安然入睡。只是,抱着孩子会让大人们很辛苦。不过,在孩子1岁以内,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否则,将来宝宝可能会让身边的大人们辛苦很多年。
曾经有位三十多岁的男士来向我求助,他的人格是偏执型的。他经常怀疑妻子有外遇,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几乎没什么朋友。他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和别人吵架。在他看来, 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他自己是对的。除此之外,他还会记仇。他被公司辞退后,扬言要报复公司经理。他在家里时的情绪很糟糕,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他的妻子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所以苦苦哀求他来见我。
遇到偏执型人格的人是心理咨询师的灾难,与这样的求助者建立关系很难,他们来一两次之后往往就不来了。幸好,这位求助者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治疗过程坚持下来了。
在与他讨论的过程中,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段特殊的经历与照料者有关。他妈妈是个医生,并且有很严重的强迫症—— 洁癖。他妈妈生了他以后,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糟糕,每天花在洗手和打扫上的时间很多。很多时候,他已经饿得哇哇哭了半个小时,他妈妈却还是仪式性地洗完手后才去抱他。
他妈妈生下他以后没有奶水,喂他奶粉之前要将手和喂奶的用品严格消毒,按剂量调制奶粉,让冲好的奶粉自然冷却。等他吃到奶时,几乎一个小时过去了。而在这一个小时中,他妈妈也不抱他, 任由他在那里哭。最要命的是,他妈妈也不允许其他人抱他,理由是宝宝多哭可以增加肺活量。
当然这是他长大了以后才知道的。据说,他那时候经常哭到声嘶力竭。所以,他很敏感,只让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他就哭。这和他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如今,他对妻子的要求是:在他有要求的时候,必须马上满足他。他妻子哪怕稍微迟疑一会儿, 都会招致他谩骂,甚至动手。
很多时候,大人担心宝宝经常要抱抱会使宝宝形成依赖性。殊不知,不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会给宝宝带来创伤。
所谓完美照料者,就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宝宝所有需要的照料者, 有点让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意思。在宝宝 1 岁以内,要给宝宝最大的满足。拥抱也好,吃奶也好,宝宝过早地体会到挫折就可能对所有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
如果完美照料者能够在宝宝有需要时满足宝宝的需要,那么宝宝将来就不需要寻找这种被满足的感觉。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幻想找到完美照料者。不管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就是因为过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受到了创伤。这在亲密的依恋关系中,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1、本书作者是资深的心理学工作者,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运用到解读父母与3岁前孩子的关系建立中,对父母以及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知名关系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咨询长达二十余年,《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马东的职场B计划》首席专业顾问;入选“2017年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奇葩说》知识合伙人、《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
初为父母,难免有许多困惑。本书从心理学家爸爸的角度入手,既包含专业的理论指导,又将成功的育儿经验以生动的场景、翔实的分析、风趣的解答等形式展现出来,和年轻父母们一起面对育儿路上的问题,建立健康、成熟、科学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
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是发展依恋关系。孩子得到亲人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逐渐形成稳定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贴心的母爱非常重要
在本书中,妈妈以活泼、感性的笔触记录儿子的成长,爸爸以专业、理性的视角对儿子的心理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不仅能了解0~3岁孩子的需要,也能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