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半的孩子将上不了高中”:消息一出家长群炸翻了天
导读:
前段时间,陕西宝鸡发布了“中考复读禁令”,禁止公立中学、民办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招收初三复读生,为的是确保普通高中和职高6: 之前,我只知道,大家孩子的平均年龄,...
前段时间,陕西宝鸡发布了“中考复读禁令”,禁止公立中学、民办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招收初三复读生,为的是确保普通高中和职高6:
之前,我只知道,大家孩子的平均年龄,都在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二年级,没料到,距离中考还很远的孩子妈妈们,会如此激动。
当时,我正在默默爬楼,看妈妈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偶然中发现,同一时间,另一个同事群里,也在聊这个话题。
谁知,还没迎来来势汹汹的高考难,这群老母亲,就被中途拦腰又设置了一道屏障,被告知:中考将要比高考难,你的孩子很可能中考后就要被分流。
新加坡崇尚精英教育,对于孩子们而言,小六会考是个很关键的分水岭:孩子们三年级便层层分流,小学毕业后,就基本决定了以后的升学去向:
小六会考成绩最好的孩子,会被编入快捷班,只要不掉队,上好大学基本是写定了的,而这部分孩子,只占50%。
成绩中等的孩子,会进入普通学术班,在中学四年后参加一系列考试,即使孩子被分流到普通班,仍可以考回到大学,只是年龄比同班孩子大几岁,曲折一点而已。
而成绩最差的那部分孩子,会进普通工艺班,大部分孩子,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学习酒店管理、烹饪、美发等实用技能,为参加工作做准备。
不难看出,在学轨分制上,新加坡和德国有着很多类似之处:孩子们在小学,甚至小学前,就要接受残酷的被分流。
但绝大部分孩子,被分流后,就像被某种身份定义了一样,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自身动力,都容易不足,很难再逆袭。
强大如德国和新加坡,都采取了这种通过考试分流的方式来分配教育资源,我们国家,考虑在孩子们初中以后分流,这种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某些真的没有“后起之力”的孩子而言,早早接受分流,找到适合自己的特长,也能让孩子在“专业”上如鱼得水,不置于早早丧失信心,甘当跟在“尖子生”身后的小尾巴。
对于普通父母而言,我们都希望,孩子尽其力显其天赋,孩子前途被“误判”,是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的,妈妈们焦虑的根源,一部分就来自于这里。
就像那天群里聊起职高学校,很多妈妈们提到的几个高频词竟然是:恋爱、吊儿郎当、抽烟、打游戏……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想到十几岁的孩子,要在不那么“上进”环境里“虚度”时光,哪位父母不心痛呢?
咱们国内,做一辈子技术工人,靠着匠心工作,收入、地位都高,还受人尊重的现象,并不像国外那么普遍。
正如那天群里聊天的妈妈们,很多妈妈都懊悔:自己错过了孩子小学前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开发的关键期,总觉得,孩子到小学再用力也不晚。
可事实上,小学一开始,孩子们就已经站到了起跑线上,接下来,已经是孩子们体力、耐力、以及各种能力综合比拼的时刻。
一部分孩子都已经跑开了,很多佛系和“静待花开”的妈妈们,才开始期待孩子的各种潜能在小学形成。
我们不应期待孩子学前抢跑,在学前就积累很多知识,但重视孩子教育,注重孩子各种能力和潜能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如一位妈妈戏言:“别人家孩子入学前已经自理自立、会独立阅读,上小学后就能用这些能力来辅助学习了,而你还在期待孩子进入小学后培养这些能力。”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就在父母的观念里。而重视教育、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很多普通孩子和父母,唯一的路。
无论孩子哪个年龄,处于同龄人中的何种水平,只有父母足够重视,不放弃孩子,不放弃努力,孩子的人生才不至于被过早定型。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说:“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
身处变革时代,说不上这样的变革是好是坏,我们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重视教育,重视孩子,早点赋予孩子适应竞争的能力。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