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提升语言能力 助力现代化建设

原标题:提升语言能力 助力现代化建设

导读: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现代化强国建设可以借助语言路径进行更准确的阐释,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本文从语言维度分析如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编者按: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现代化强国建设可以借助语言路径进行更准确的阐释,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本文从语言维度分析如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编者按: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仅能传播文化,而且有助于构建国家和民族身份。本版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阐释了语言、文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语言是文化的基石,现代化强国建设可以借助语言路径进行更准确的阐释,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本文从语言维度分析如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语言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力量。2005年,中国提出将“和谐社会”确定为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核心理念包括和谐、和睦、和善、和解,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平发展。语气、情态等人际意义的构建要素在语言中可得到充分体现,给听话者带来情感认同和共鸣。情感的力量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化解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人们不可急不择言,与他人打交道时要使用委婉的语言,这对于密切人际关系,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表现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语言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语言是声音与思想的结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尺。人类需要语言这个工具表达内心思想,抒发情感,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各项生产劳动。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这说明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观点通常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给予信息,也可以用语言表示对信息的需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断变换角色,这是为了建立某种人际关系,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民众意志的体现也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既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而语言文明又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语言形式之一,是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深度融合,是人们日常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音乐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他认为,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对人起到约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语言美”是一个人的德性表现,更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得体的言辞表达想法,使对方感到在理、有节、心平气顺,有台阶可下,从而发挥缓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可以避免语言伤害,构建温馨的语言环境和人文关怀。譬如,《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例证。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又如“魏征直谏唐太宗”“触龙说赵太后”“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等。

  语言是友善关系的润滑剂和平等关系的内在需求。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能影响听话者的心态与行为。说话者总是利用语言来创造一种亲密气氛,缩短双方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人们用语言与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影响他人行为,同时也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成语“设言托意”就是告知人们言语者要通过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祸从口出”则是告诫人们,过激的言论往往会导致过激的行为,最终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小至家庭成员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融洽、和睦的关系首先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国家的富强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在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发展经济,而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之间和睦关系的建立。

  长期以来,语言与政治和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任何政治观点都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述,任何文化都需要语言承载。因此,历史上很多政治团体、文化团体、政治事件和文化运动都形成了独有的语言风格。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的变化,中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新变化,对外交流要坚持“礼貌效率并重”的原则。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是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的频率表示判断和估测,反映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纵观中外历史,有不少记录外交使节凭借良好的口才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妙故事。譬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既是思维与胆识的较量,更是口才与学识的较量,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佐证。在复杂多变的当今国际局势中,人们更能感觉到语言在国际关系处理中的无穷魅力。语言也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最典型地体现人类行为的选择。外交话语用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在外交话语中反复用典,可以强化外交理念,彰显外交话语的中国特色,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语言扶贫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桥梁。语言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同时它也服务人类。党的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我国的扶贫理念逐步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2013年,习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以此为标志,精准扶贫战略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扶贫先扶智”,即贫穷摘帽需要大量的智力投入。语言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提高语言能力有助于个体思想情感的健康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因此,应该帮助贫困地区各年龄段居民学习语言,特别要加强数字化语言的学习,让他们在一系列情景语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并将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推销出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如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的,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有时为了把生产实验和科研成果宣传出去,以扩大影响和发展横向交流,必须要提高语言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结合国情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并完善配套机制,覆盖语言建设全过程以及各个领域。把和谐美丽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融入语言建设之中,形成统一、健全、规范的语言发展机制,并融入人们语言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民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和谐美丽中国的价值观。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移就的生成机理研究”(20A208)阶段性成果、湖南科技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