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初心使命 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导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迎来建党百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我们营造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迎来建党百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我们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建党百年来,从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渔阳星火”,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深度融入世界,再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始终与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紧密相关。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中国越发展,越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新时代,中国确立了对外工作的双重使命:既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也要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意识。中国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与其世界眼光密不可分。中国的世界眼光表现为清醒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表现为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表现为对国家现代化路径的积极探索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外语高等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观点,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中国应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顺应世界大势,积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治理下的新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链接起来,让开放的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开放的国内市场促进参与国际市场循环。我们必须从“学习者”向“主要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在开放中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现代化的了解和理解,以大开放促大合作、以大合作促大发展,努力实现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对外开放。外语高等教育要大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为新时代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疫情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转变全球治理观念,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之道,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语为人镜、言为心声”,外语高等教育要以语言教育、语言学习为重要方法和路径,更好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新的时代条件下,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外国语大学,提升全球话语能力,服务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和话语能力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知识的工具,本质上是价值的承载。换言之,语言不仅仅是一般性交际工具,它只有上升为话语能力和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全球话语能力突出强调国别、语别,即在熟悉对象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话语对象运用不同的话语,构建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全球话语能力表现为灵活的国际理解力、语别表达力和跨文化沟通力,可以理解为“言之成理,言之有识,言之共情,言之可信”。提升全球话语能力,外语高等教育要推动实现专注语言教育教学向开展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创新的转型升级。
正在开展的“新文科”建设为外语高等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第一,外语高等教育要围绕时代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技术前沿,推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变革,以增加课程供给为核心,全面升级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科学运用课程思政的方式,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第三,主动推进大类招生、平台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理念变革。在“双一流”建设中突出人才培养第一导向,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生长。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可以看到,中国自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政党,党的创始是与外语教育、外语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外语教育、外语学习是中国建党百年来树立世界眼光的重要路径和方法。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语言类高校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卓越“多语种+”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外语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新型全球化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总目标。中国努力引领新型全球化是造福世界的事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举动。
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的政策方向和服务理念,确立亲近和清白的新型政商关系构建准则,那么政府部门就能找准理顺和优化政商关系的有效路径,并为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实际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就是为美国和欧盟打压中国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他们可以随便确定一个替代国来评估中国反倾销的幅度,据此加强对中国企业、中国商品的打压。
回望百年,中国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历程中始终能够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练就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过硬本领。
在区域和双边层面,中国可以在正在进行和正在研究的RTA谈判中加入数字贸易章节,并努力推进该议题的达成,也可以在升级已签署但不涉及数字贸易章节的RTA谈判时加入数字贸易议题。
加快5G的基站建设和商用步伐,完善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打下坚实物理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深刻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人民的理论,并得到了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才改造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写了人类历史,生动诠释了“行”的理论品格。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创新驱动”更深层次的重要问题是何以“驱动创新”?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生态富民可以也应该发挥巨大的功能与作用。
从建设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已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主体、多元化模式转变,“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共创价值模式值得借鉴。
未来在中心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人口将持续增长。而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将出现人口负增长。为了顺应这一人口重新布局的趋势,需要实施差别化的城乡和区域发展政策。
数字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多层面内容,而社会数字关系的不断优化则将为各方面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国庆前夕,孟晚舟归国。经历风雨,安归故里,她感谢祖国人民的支持,她深感祖国的强大,在走下飞机时说出让人心动的佳句:“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仰的灯塔”。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积极参与全球消除饥饿行动和粮食贸易,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是新时期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抓手,任务重、系统性强,需要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始终能够化危机为转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实践进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美国对阿富汗20年的所谓民主“改造”不过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喀布尔时刻”再次鲜血淋漓地撕下了美国“普世价值”伪善面具。
“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促进14多亿人口的共同富裕,“中国之治”的实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力量,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目前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叠加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转型中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又要面对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新形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