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想要有效提升孩子语言能力这5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原标题:想要有效提升孩子语言能力这5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导读:

  大部分的自闭症父母,都是由于孩子出现了语言障碍选择就医,继而才了解自闭症。最初很多父母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哪怕他们已经了解了自闭症是一个广泛发育障碍的事实之后,也仍旧会把...

  大部分的自闭症父母,都是由于孩子出现了语言障碍选择就医,继而才了解自闭症。最初很多父母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哪怕他们已经了解了自闭症是一个广泛发育障碍的事实之后,也仍旧会把语言训练看的比任何其他训练都重要,不管方法是否恰当,甚至不考虑孩子是否具备了进行语言训练的基础条件。

  但切记的是,一定要了解孩子本身的能力状况以及语言康复的原则,这是孩子拥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能够很好地帮我们了解别人的意愿,也可以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与人交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

  但不管它多么重要,也只是一件为我们所用的工具,如果我们没有要和别人沟通的意愿,或许根本就不需要语言。

  相反,当我们有强烈的沟通需求时,即使语言不通,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各种方式进行“交谈”,比如聋哑人可以用手语沟通。

  你会发现沟通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的看中语言,尤其是口语表达呢?首要原因是它更方便。我们都希望用语言来进行流畅地交往,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语言却是一种最难掌握的工具。

  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交往欲望,不管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只要是孩子在正确表达,都应给予相应的回应与奖励。

  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是愉快和必要的。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产生主动语言。

  自闭症儿童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常常是自言自语,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不能围绕一个主题谈话……造成这种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非社会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表达能力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制约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影响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

  家长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往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而忽视了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没有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认知训练结合起来。

  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求父母在孩子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自闭症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锻炼自闭症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改善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从听指令做事情入手,如搬凳子,过来拿杯子喝水等相关指令,这些指令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时孩子听指令的主动性、配合性也会随着提高,从而孩子的自控能力会随着改善。

  口语技能方面:前期首先以口型模仿为主,使孩子的口型转换能力及对气息的运用得到提高,在具备一定的口型模仿能力的基础上,从视觉模仿过渡到听觉模仿,从听觉模仿过渡到听指令复述(仿说)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主动意识。

  认知方面:在提高孩子视觉观察、视觉理解的基础上,从而把所学结合认知进行强化,使孩子真正的达到学之所用。

  通过以上干预方法和策略的实施,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能力。这都要依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引导帮助,孩子的认知才能够有效提高。希望家长要保持信心,坚持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变孩子的现状。

  正常人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纯文字沟通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是通过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身体姿态等)传递和获得并理解信息的。

  有一些语言本身很好的自闭症孩子,仅仅从词汇量、语法、发音等等方面,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语言能力不错,但接触一会儿就会发现问题了。

  他们无法捕捉沟通中的非语言信息以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比如别人可能不耐烦了,他们也不懂得停止聊天或者换个话题,再加以他们可能不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所以无法发起和维持话题,做不到一来一往的对话。

  因此,我们对孩子干预时要注重非语言能力的发展,多使用眼神、手势、表情来跟孩子交流,孩子的沟通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父母对自闭症儿童的过度关怀与照顾,让自闭症儿童在没有使用语言表达之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失去了说话的机动。

  语言最本质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求得到满足,也就让语言的使用得到了强化,人的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并发展起来的。

  由于父母的过度照顾,自闭症儿童的很多需要在没有运用语言的情况下就获得了满足,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就失去了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不会正确表达需求而出现问题行为,比如想要一个什么东西,只会哭闹,而家长为了阻止孩子哭闹的行为就直接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这样就等于强化了他们不正确的非语言表达行为,以后有相同需要的时候,他们会继续发出他们自我以为是“正确”的信号。

  停止过度的照顾和辅助,让孩子用正常的语言方式提出需求,调动他们使用语言的动机,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语言训练可以说是一件又艰难又枯燥的劳动,孩子很容易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挫折进而对语言训练产生畏惧。

  有些家长在语言训练时更多的是采用“逼迫”的办法,根本不考虑孩子当时的情绪和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而强行要求孩子要说出来。有时强迫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某种程度的效果,但却忽视了因此对以后的训练带来的深远影响。

  所以,虽然我们要重视每一天每一阶段的训练成果,更要重视这些所习得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因为,只有功能性的语言才具备社会意义。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需要给与必要的矫正。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的障碍,药理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纠正。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7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