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你陪我长大我护你长青

原标题:你陪我长大我护你长青

导读:

  79岁的刘元生是最早的那个护林人,护林工作一干就是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护林队员先后解决了山上砍树、放牧、放火以及开荒的问题,并一直在育苗植树。  看着原先光秃秃的山...

  79岁的刘元生是最早的那个护林人,护林工作一干就是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护林队员先后解决了山上砍树、放牧、放火以及开荒的问题,并一直在育苗植树。

  看着原先光秃秃的山如今变得郁郁葱葱,刘元生充满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这片山陪着他长大,他要守护着它长青下去。文/图记者陈晨

  满头白发,皮肤黝黑,笑起来眼角眉梢包括嘴角都布满了褶皱,这是79岁的刘元生。但挺直的腰板,矫健的步伐以及饱满的精神头,又让大多数人认为,刘元生的年龄只有60多岁。

  刘元生认为,自己的好身体得益于护林。烟台莱阳市柏林庄街道办事处白藤口村,是刘元生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村后有十几座山,从2001年开始,刘元生成为了这些山林的守护人。

  2001年时刘元生61岁,他所工作的厂子在两年前倒闭,刘元生回到家里的果园忙活了一年,第二年就被村书记叫来,让他当护林人。

  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柏林庄林业站站长王树庆还记得,2001年前后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护林,当时柏林庄镇(现柏林庄街道办事处)共分到了3个护林员的名额,林业部门会给予相应补贴。

  白藤口村的书记来找我,说他推荐刘元生,这个人之前当过干部,很有责任心。当时王树庆还不认识刘元生这个人,在后来十几年的接触中,刘元生的护林工作让王树庆很放心。

  2001年前后,白藤口村后山上的树特别得少。几位坐在村子主干道旁的村民指着后方郁郁葱葱的山直言,之前山上都是光秃秃的。

  王树庆还提到,有位村民十几年没上过山,最近上山时惊到了,山上咋这么多树了?

  抓了两个典型,不让砍树的消息自然而然就传出去了。刘元生说,他抓的第一个砍树的人是个小年轻,当时正是天热的时候,小年轻趁中午到山上偷树,被巡山的刘元生发现了。

  刘元生扣下了小年轻装满了树干的小推车,把他带到了村里。当时小年轻还说给我点钱让我把他给放了,我就告诉他,我没有权利处置他,让村里来处置。最后村里罚了小年轻30块钱。

  这件事出了之后,山上有了护林人的消息传开了,偷偷来砍树的人越来越少。紧接着,刘元生开始重点解决放牧的问题。

  刘元生先是在山脚张贴禁止放牧,违者罚款的标语,但并没有效果。因为当时不少村民是靠放牧为生的,比如彪子孙高朋。

  之所以称孙高朋为彪子,刘元生解释说孙高朋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当时二三十岁的孙高朋靠着帮自己亲戚放牧来维持生活,他不仅不听刘元生的劝阻,还常常在山上放火。

  绝大多数在山上放火的人都是牧民。刘元生介绍,牧民把枯草烧掉,来年山上的草就能长得快一点。当时最刺头的人就是孙高朋。

  刘元生不让孙高朋到山上放牧,孙高朋反问,不放牧自己靠什么吃饭。刘元生想了想,对孙高朋说,你跟着我干吧,到我们家来吃饭。

  孙高朋参与护林工作,政府会给他一定的补贴。孙高朋把政府发的面粉拿到刘元生家,由刘元生的妻子来做饭。

  起初刘元生的妻子对此有很大的意见,家里突然出现一个外人天天一起吃饭,十分得不适应。刘元生劝妻子,彪子跟着我干,这是帮我减轻了负担。妻子慢慢放下了不满,甚至在后来有邻居对此说三道四时,刘元生的妻子会反击,不就是多刷一个碗的事嘛。

  孙高朋在护林方面帮了刘元生不少忙。后来一个身体有残疾的牧民也在刘元生的劝说下,处理了牲畜,加入了护林工作。

  放牧的村民越来越少了,但村民对刘元生的不满却在加重。刘元生家里本来有个果园,但自从他开始护林工作后,果树常常在开花和刚要结果的时候遭到破坏。

  看着满地的花,满地的小果,刘元生和妻子心疼得不行。后来我心一横,把果树伐了,不种果树了,咱种玉米。但有一天孙高朋突然跑到刘元生家里大喊,玉米被人破坏了。

  是彪子去掰玉米准备自己烤着吃的时候发现的。当时刘元生家种了两亩半的玉米地,从外面看,玉米完好无损,但进到玉米地内部才能发现,玉米惨遭毒手。

  除了玉米地外,刘元生家用来烧火煮饭的草垛也常常被人点火烧掉。刘元生把草垛放到自己家门口,仍然避免不了会被人偷偷烧掉。后来村书记知道了这件事,让刘元生把草垛搬到了自己家门口,是村书记推荐我当的这个护林员,他一直都支持理解我的工作。

  如今没有人再去山上放牧和偷树,山上的树越来越多,山体越来越绿,村民也都看到并理解了刘元生这些年为护林所做的工作,再也没出现过报复的事情。

  解决了砍树和放牧的问题之后,刘元生在政府的支持下,又解决了村民私自开荒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一直在育苗植树。

  王树庆说,柏林庄街道共有一万四千亩林业用地,其中公益林有七千亩左右,当年镇上也成立了一个护林队,护林员会到各个山上巡逻,帮助村民护林。

  开始的时候由政府和村里共同出资,找了个地方育苗。王树庆说,后来大家通过总结经验,把育苗地点转移到了山脚下,这样方便在雨季造林。

  宣传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护林工作。从白藤口村到上山的路,每隔一段距离便有护林宣传标语和横幅。

  刘元生说,今年清明前后,大家一起在村后的山上栽了15600棵树,并像去年一样,打出了上坟不烧纸,植树祭亲人的标语。

  专门安排了人在上山的路口守着,有上坟烧纸的人,就给他们发树苗,换他们手中的烧纸。王树庆说,这十几年来白藤口村后的山上没发生过一起火灾。在今年清明时,村里一户姓崔的人家,自动带着树苗上山来祭拜亲人。

  看着如今郁郁葱葱的后山,很多村民都感慨变化之大。提起山体的变化,大家都提到了刘元生所在的护林队。如今护林队共有5名固定成员,他们每天白天上山巡逻,晚上安排一个人值班,另外还有5名流动护林员。

  刘元生是最早的那个护林人,也是如今护林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人。看着越来越绿的山,刘元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他说,护林这件事,他打算一直干下去,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