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创伤与新型冠状病毒结伴而来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应对
导读:
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
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想一想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和朋友或家人远行,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歌曲,都会让情绪舒缓。
连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消息不断,群众的心理也在变化——有人经历了最初的慌乱、恐惧,逐渐平静,有人从最初的不当回事发展到谈疫情色变,有人在得知自己接触患者后,立即出现了紧张、体温升高的情况。尽管各地下了大力气保障供应,排查隔离,依然有人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囤积口罩,非理性地抵触湖北人、武汉人。
还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武汉市一线的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连日奋战,身心均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压力。
这一切都表明,面对疫情,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同步做好心理防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我们会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会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而焦虑。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的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比如,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中的这些情绪、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地做好防范、预防感染。
但是,如果恐慌心理过度,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在2003年的非典中,曾经出现过抢购板蓝根、囤积盐的现象,连含盐量较高的涪陵榨菜都出现了股票大涨。这一次疫情中,也出现了发烧人员闯卡逃离的不理智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心理恐慌。
不过总体来说,与17年前相比,当前群众的恐慌心理并不严重,这一方面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我国已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突发、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各地各部门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措施,让群众逐渐心安,另一方面,也因为心理支持服务逐步普及,更受重视。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目前,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心理健康相关协会都主动开设了心理热线。武汉两条“新型肺炎心理咨询热线小时,已累计服务武汉市及全国上千人次。咨询者从江西、河南、广东、内蒙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打进求助电线日,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个开通的心理服务热线日,教育部要求全国教育系统推广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以各省心理学科实力最强的高校为基础,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可以预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群众将有机会获得更多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关键时期,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专家表示,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普通人的心理紧张有10分,那么3分来自疫情,7分来自心理恐慌。我们应该组织起更及时有效的心理防疫,遏制谣言四起,帮助人们保持情绪稳定,提高身心弹性,让群众在家里跟家人好好过个平安年,迎接更好的明天,也让医护人员减轻压力,更好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