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华师大调查报告披露“湖北家庭教育现状”

原标题:华师大调查报告披露“湖北家庭教育现状”

导读:

  历时一年多,调查了7700人,受省妇联委托,华中师大心理学院郑晓边教授和他的团队,完成了3万余字的《湖北省家庭教育现状与立法需求调研报告》。昨天,在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

  历时一年多,调查了7700人,受省妇联委托,华中师大心理学院郑晓边教授和他的团队,完成了3万余字的《湖北省家庭教育现状与立法需求调研报告》。昨天,在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学术年会上,郑晓边团队正式推出这个报告。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省家庭教育的真实状况。

  此次大型调研对湖北省11个市州(武汉、襄阳、宜昌、仙桃、孝感、荆州、十堰、恩施、潜江、随州、天门)的普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家长和学生配对问卷调查,学生年龄跨度5-17岁,总调查人数7700人,其中学生3300人,家长4400人。最后,回收家长问卷4070份,学生问卷3163份。

  郑晓边说,湖北省各地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不平衡,各市州已经建立了家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和完善了部门联动、监测评估、评比表彰等多项制度,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妇联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然而,调查中,发现我省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那么,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对此,本报邀请郑晓边教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点评与分析,以期对家长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在对孩子的期待方面,65%的家长期待孩子学习成绩门门优秀;5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获得博士、硕士学历,但孩子认为自己能达到的最高学历却远比父母期待水平要低,17.0%的孩子认为自己能读博士,22.1%的孩子认为自己能读硕士,39.1%的孩子认为自己能读本科。

  郑晓边:排名前十名才叫优秀,这么多家长期待孩子学习成绩门门优秀,显然不合理也不可能。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就是说明孩子将来是为了“家长”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必然会缺少主动性,也毫无快乐而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家长再定个“跳一跳就摸得着”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只有快乐学习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44%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行,这里面对孩子的心情重视不够的达6%;从不让孩子做家务为3%。

  郑晓边:这个数据有些惊人,居然有这么多的家长只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个心理不健全、人格不健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学习成绩再好、业务能力再强,绝对不是一个人才。这应该引起家长的警惕。

  家庭收入和孩子教育经济投入的比例也间接反映出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调查表明,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家庭占37%,但家庭每年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很多,数据显示38%的家庭投入3000~6000元,23%的家庭投入6000元以上。

  郑晓边:分析发现,家庭经济收入高低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亲子关系。另外,他们还意外发现,收入过高的家庭与收入过低的家庭,其孩子“行为问题”都同样比较多。这说明只有物质并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甚至会引起孩子的攀比炫富心态,给孩子的投入适度就行,孩子的成长不是完全靠钱。

  调查反映,家长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不重视德育。家长认为,目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学习习惯(59%)、方法、态度的教育、良好个性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严重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美育(12%)、集体主义教育(19%)和法纪教育(22%)等,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应试倾向。

  郑晓边:这反映出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偏差。调查表明,学习习惯、方法不是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兴趣、态度、学习效能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不懂得与人合作,法律意识谈薄。这样的“人才”最终会被社会淘汰。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校应试教育观念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使家长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的标志,高分才是进入一流大学的通行证。因此,很多家长热衷于孩子的学习辅导,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学习和学科特长等方面,忽视孩子情感与心理的需求和道德素质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调查,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是: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47%),随便动自己的东西(37%),父母动手打自己(27.1%),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27%)。

  郑晓边:显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要常常表扬。否则不仅会让他丧失信心,而且还会助长他的逆反心理。

  相关分析发现,父母适度管住孩子,那他的“问题”就少一些;如果父母强迫孩子,让他做特别不想做的事,更容易造成“问题少年”。父母越想企图控制孩子的心理活动,孩子的行为问题越多。

  父亲期待和母亲监控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教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更多是对孩子思想上的影响,父亲对孩子期待多一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少一些。

  郑晓边:心理学“期待效应”认为,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相信他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他就会按照期待的那样获得成功。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待尤为关键,因此,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孩子充满期待,不断用鼓励、强化的方式去激励他,他就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对较多,母亲会更多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上的照顾和管理,如果母亲能够加强对孩子的监控管理,孩子的行为问题会减少。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己支配自己的愿望和自己决定自己的能力,这种自主性使一个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控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处于权威者和长者的地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所以孩子行为问题增多。因此,降低父母对孩子活动的心理控制企图,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行为健康发展。

  郑晓边称,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上的主导作用,省、市妇联作为家庭教育的牵头组织,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中去,使家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该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财政预算,为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使家庭教育有关部门和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称,家庭教育要及早立法,要通过立法手段来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机构及职责,规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共同责任,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同时,要大力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指导培训,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不是“超前教育”,也不是“智力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开发他的潜能,而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定位上需要转变观念,做孩子的知己。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