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习惯垃圾分类 是适应文明的必然过程
导读:
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首日,面对“大考”,上海做得如何?上午,上海市城管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对静安寺商圈的酒店、商场进行了突击检查,上海宏安瑞士 这...
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首日,面对“大考”,上海做得如何?上午,上海市城管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对静安寺商圈的酒店、商场进行了突击检查,上海宏安瑞士
这几天,舆论一直围绕着“垃圾分类”这个热点,虽说垃圾分类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具体实施起来,对民众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平时缺乏相关训练,新规逋出,不少人表示晕头转向,干、湿垃圾如何分,扔垃圾的时间规定等问题让人觉得尴尬又无措。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不少啼笑皆非的段子,打趣这突如其来的政策规定。
打趣归打趣,垃圾分类的政策还是势在必行的。事实上,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仅仅在环保方面,它更为深层的意义还体现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例如,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一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等等。正因为垃圾当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收益,因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提到垃圾分类,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垃圾分类严格细致到近乎“变态”的地步,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细致,让日本的整体环境呈现出让人赞叹不止的洁净程度。而实际上,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因为垃圾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需求,1971年于东京爆发了“垃圾战争”,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从而痛定思痛,开始摸索运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由此可见,从粗糙到精细化,从强制性到习惯成自然,是一个国家推行环保措施的必然路径,也是让国民适应文明的一个自然过程。对于民众来说,或许会有短暂的不适应,但从社会和经济发展来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理应顺应政策,尽力做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
此次上海作为首个施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城市,已经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今天已开出了第一张罚单,相信在今后,民众会自觉遵守规定,逐渐习惯成自然。包括长沙在内的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点城市也即将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除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之外,长沙市今年还将以前常让大家犯糊涂的垃圾“四分法”,转为以“干湿两分”为主,并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并进行科学纠正,力争让居民的分类知识能够紧跟上政策执行的步伐。
要保证垃圾分类能够顺利推进,除了普及相关知识、做好配套工作之外,有网友还建议也要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各个生产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标明产品属性,提示其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这样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减少垃圾分类方面的社会成本,提升效率。总而言之,垃圾分类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加紧实施的同时做好细致的工作,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配合,才能让这个“新生事物”走得更长远,走得更顺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