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疫好习惯入法值得期待
导读: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近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近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提交二审,草案二审稿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加了相应的文明行为的规定。(据《法制日报》4月7日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许多人重新检视自己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成了“规定动作”。一些部门和餐饮企业也纷纷发出倡议——“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许多人便“好了伤疤忘了痛”。
有研究证实,咳嗽和打喷嚏,会携带出体内的细菌或病毒,产生的飞沫可以飞行6米到8米远,最多在空中停留长达10分钟。此外,围桌进餐,筷子勺子很可能成为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为此,戴口罩,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就餐等这些习惯不仅是防疫所需,更关乎你我健康,关乎社会公共文明。
前不久,中央文明办发出《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强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如今,将遮掩口鼻、佩戴口罩等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以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与时俱进,而且也为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当然,文明行为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文明行为的养成也非朝夕之功。近年来,各地都陆续制定了此类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有些条例却并未能转化为公众的文明自觉。因此,立法确定的戴口罩、分餐制等文明行为规定,也要二次细化成为具体规则、行业标配和硬性要求,并配以相应的惩戒措施,从而倒逼文明行为养成。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此次疫情,让人看到了病毒的可怕,也看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期待其他地方也能借鉴和效仿,将“患流感戴口罩”等防疫好习惯入法,在唤起人们文明意识的同时,让人们对文明形成敬畏,最终推动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