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把良好习惯延续下去

原标题:把良好习惯延续下去

导读:

  近期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98%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常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仍会保持这些好习惯。  防疫期间...

  近期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98%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常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仍会保持这些好习惯。

  防疫期间,多通风、常洗手和戴口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防疫行为守则。这些好习惯,在遏制病毒传播,保护个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习惯的养成,心理学有个“21天习惯养成定律”,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根据这个定律,从新冠疫情发生至今,人们在防疫中养成的好习惯已经形成。

  毫无疑问,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环境和形势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历次疫情所收获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正向效应。眼下,人们在公共卫生习惯方面,较之过去有了明显进步,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卫生素养,减少传染病发生创造了一定条件。不过,公众卫生素养能否就此实现质的提升,关键还在于后续措施的跟进。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许多人同样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包括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也一度成为新风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人们似乎又“好了伤疤忘了痛”,造成习惯递减效应,之前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卷土重来。

  可以看到,特别是倡导和推行了很久的公筷公勺行动,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包括一些大型餐饮企业都未能做到执行公筷公勺标准,中小型餐饮企业的情况自然更不乐观。即便有程序上的标配,最终也往往流于形式。以此为鉴,固然有超过七成的调查参与者,愿意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保持这些好习惯,但意愿表达是一回事,能否落到行动又当别论。

  对公众而言,将良好卫生习惯付诸于行动,并成为一种相伴终生的卫生素养,终归需要在提升个人自觉性的基础上,发挥外部影响力的约束与固化功能。

  前不久笔者看到,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二审稿中,将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内容都纳入了文明行为规范。显然,在文明倡导的基础上,需要将个人养成并保持的公共卫生习惯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制定规范进行巩固提升,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好做法。相信,随着文明行为规范普及程度的提升,也会为公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唐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6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