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培养这些好习惯就能轻易“偷走”老师们的心
导读:
蓦然回首间,原来我已经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十年有余了,看着身边一批又一批从懵懵懂懂的可爱宝贝,逐渐成长为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十...
蓦然回首间,原来我已经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十年有余了,看着身边一批又一批从懵懵懂懂的可爱宝贝,逐渐成长为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有意识的地从小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那么小学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呢?为了让大家更高效地做好这件事情,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大家要知道如下几个小问题,即,什么是习惯?有哪些习惯?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呢?其实,习惯就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有:1,习惯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2,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3,提升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德育,要求真务实,这些都需要从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开始。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著名的俄罗斯思想家乌申玆基针对好习惯,有如上论述,可见,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如何培养良好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下我个人的想法。第一,根据儿童学龄特点,分步分层培养儿童良好习惯。1,婴儿期(0~3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2,幼儿期(3~6岁),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3,小学低年级期(6~8岁),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可以通过各种竞赛,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得以初步养成。4,小学中年级期(8~10岁),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5,小学高年级期(10~12岁),利用各种荣誉,奖励的方式,使之增强自身使命感。第二,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家校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儿童健康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要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第三,学校里的老师须言传身教,有意识通过各种科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譬如,组织儿童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育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如何对儿童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第四,严格要求,反复实践,不断强化。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形成的,必须依靠教师严格要求,儿童多次反复实践,尤其对低龄儿童更要如此。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容易产生,同时也容易消退,所以,对儿童一定要严格要求,反复实践,不断强化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努力开拓儿童教育空间,不断强化横向,纵向联系,不遗余力的创造全方位培养良好习惯的健康环境,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良好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