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际关系与沟通(一)
导读:
人际关系与沟通(一)_动物植物_PPT模板_实用文档。人際關係與溝通(一) 溝通 定義:互動雙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回 應、並且期待經由溝通的行為與歷程, 建立接納及共識 ...
人际关系与沟通(一)_动物植物_PPT模板_实用文档。人際關係與溝通(一) 溝通 定義:互動雙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回 應、並且期待經由溝通的行為與歷程, 建立接納及共識 人際關係與溝通(二) 層次: 1.自我溝通:在個人內心中進行自我對話或 獨白。例
人際關係與溝通(一) 溝通 定義:互動雙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回 應、並且期待經由溝通的行為與歷程, 建立接納及共識 人際關係與溝通(二) 層次: 1.自我溝通:在個人內心中進行自我對話或 獨白。例:吾日三省吾身 2.人際溝通:與其他人經由不同的訊息管道 進行訊息的交換與互動。 3.大眾溝通:經由傳播媒體的協助,以多對 多的方式溝通,或進行不同文 化的溝通。 溝通的重要性 1.獲取和決策有關的資訊。 2.蒐集各種不同的意見。 3.交換意見,完成觀念的互動。 4.試圖影響他人,也被他人所影響。 溝通的意義 1.互動性: 有來有往,而非單一方向的行為表現 2.過程: 持續一段時間有目的地進行一連串的行為 3.有意義的: 溝通行為包含了溝通內容、意圖及價值 4.創造性: 透過溝通,雙方會形成對對方之心理感受, 而創造出新的交往或互動關係 溝通的過程 將訊息 傳送訊息者 編碼 將訊息 訊息管道 解碼 接收訊息者 訊息傳送者將訊息編碼後,經由各種不同的 溝通管導,將訊息傳送給接收訊息者,訊息 接收者再進行解碼譯讀。 影響溝通的因素(一) 溝通者 1.生理上的差異 2.心理上的差異 3.社會經驗上的差異 4.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差異 5.性別和文化上的差異 影響溝通的因素(二) 溝通訊息 1.訊息意義和符號(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 號) 2.編碼和解碼(用字遣詞和解讀) 3.訊息的形式或組織(順序、分段及架構) 影響溝通的因素(三) 溝通管道 1.口頭 2.文字 3.非語言(感官或知覺) 影響溝通的因素(四) 溝通環境 1.物理環境(如:物理位置、冷熱、噪音、明 暗等) 2.社會環境(如:地位、年齡、性別等) 3.心理環境(如:心情、感覺等) 4.歷史環境(如:過去的事件或之前的溝通) 5.文化情境(如:生活方式、次文化、各種形 式的文化等) 溝通的干擾因素(一) 外在干擾 1.存在環境中之刺激干擾 2.語意上對於訊息理解的妨礙 內在干擾 1.思想和情感的阻礙 2.溝通的意願與期待(工具性的溝通及 情緒性的溝通) 溝通的干擾因素(二) 回饋 接收訊息者對傳送訊息者進行確認的 動作是溝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際溝通的特質 溝通是有目的的 溝通訊息是有差異的 溝通是連續的 溝通是有關係性的 溝通是可以學習的 溝通的技巧 語言技巧 非語言技巧 傾聽與反應的技巧 表達和影響的技巧 溝通能力的增進 分析自己在溝通方面的問題,並藉 此發展目標 設法以具體的方式來設定溝通行為 的目標 分析並評估目前的溝通技巧 知覺 將資訊選擇、組織和解釋的過程 知覺的歷程: 1.由下而上: 直接從訊息的特徵來辨識,並做組織 建構 2.由上而下: 從原本既有的經驗及識中出發,對所 感覺到的訊息加以判斷 知覺產生的階段(一) 訊息的選擇 影響因素 1.偏好 2.需求 3.預期 知覺產生的階段(二) 訊息的組織 1.接近性:將空間上相接近的同類訊息組成有 關聯的刺激,視為構成整組架構的 一個單位 2.相似性:將相類似的東西視為一構成的共同 單位 3.類推性:即使知覺到訊息並不完整,仍能將 部分訊息推論組成一個整體 知覺產生的階段(三) 4.連接性:當訊息和它的前導事物具有特 徵上的連接時,通常會加以連 接視為同一單位 5.單純化:將複雜的訊息依單純的原則 組成簡單的形式 訊息的解釋 1.主觀經驗 2.情境脈絡 知覺的種類(一) 自我知覺:對自己的定義與評估 包括: 1.自我概念:一個人對自己是什麼樣 的一個人的看法,是依 據成長的過程逐漸形成, 並經由個人所認定的各 種角色來表達 知覺的種類(二) 2.自我印象:對自我概念的知覺,是由自我評價 而來,並且受到我們的主觀經驗及 別人反應的影響 =對溝通的影響有二: 自我實現預言:對事先想法的自我實現, 藉由溝通作為媒介讓自我 印象逐漸成真 :自我知覺會過濾他人的溝通訊 息而影響人際溝通 知覺的種類(三) 3.自尊: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高低,屬 於自我概念的評價層面 =自尊不只影響溝通,也影響對他人的知 覺 如何增進自我知覺 1.真實的評估自己的優缺點,幫助自己成 長改變 2.透過自我的對話來修正對自己的知覺與 評價 對他人的知覺(社會知覺)(一) 基於感官所接收的訊息之印像,對訊 息 選擇組織和處理 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 1.身體特徵和社會行為:特別是第一印象 2.知覺偏誤:依據原本既有的正或負面評價 來做知覺判斷 3.刻板印象:依賴基模或是過去經驗,而過 度簡化對人的觀點或評價 對他人的知覺(社會知覺)(二) =可能產生的知覺錯誤: 印象推估的錯誤 價值的估計錯誤 差異性的評估錯誤 4.不當歸因:以不理性的方式解釋個人(他 人)的行為 5.情緒狀態:不同的情緒會影響知覺的選擇 如何改善社會知覺 尋找更多的資訊來檢視知覺 對知覺的真實性主動質疑 對他的知覺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利用口語來查驗自己的知覺 語言的溝通 語言:藉由具有共用意義的聲音和符號,有 系統起傳達思想和感情 語言的功能 1.可指示、標明和定義思想、感情、物體、 人們和經驗,以便與他人分享 2.具有評估的功能 3.可討論個人生命經驗的一切事物,包括 過去、現在和未來,亦可進行假設性的 對話 語言和意義的關聯 語言的使用具有創造性 語言的使用需要學習 語言文字的複雜性 外延意義: 文字的直接定義,但大部分的文字均 具有一個以上的定義 內涵意義: 伴隨字彙而來的個體感覺或評價 語言與溝通的關係(一) 人際溝通包括語言溝通及非語言溝通 語言能力係指個人在語言的運用上所能 發揮的最高程度,而溝通能力則是指溝 通者能否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情境及特 性,做出適當的表達,讓傳遞的訊息容 易為對方了解或接納。 因此,溝通能力不是僅具有語言能力就 能充分展現的。 語言與溝通的關係(二) 語言溝通的規則看似隨機,無規則可循, 但事實上是依循社會認可的規則來進行 的,如果參與語言溝通者均依循此一規 則,溝通應可順利進行。 語言表達常會因溝通雙方的權力關係而 有所影響(如:稱謂) 如何把話說得清楚? 明確:用字正確或精準,能確實無誤的表達 具體:將所要表達的涵義精準對焦 標示:在口語上標明事實的個別差異,避免 不當的推論 1.以特定稱謂(人、事、物、數字、序號) 來標示 2.另外加以適當描述,以避免錯誤推論 增進表達明確與具體的方式 貯備有效的字彙 練習腦力激盪(單字聯想) 注意時間(事實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文化、性別對語言溝通的影(一) 低情境的溝通:多數資訊均予以明顯編碼, (多發生於美國及西歐文化)傾向於以直接的方式表達。 高情境的溝通:多數資訊存在於物理情境 (多發生於亞洲文化) 或內化於個體,只數少數 存在於編碼的,明顯,可 傳送的訊息中,傾向以間 接的方式溝通。 文化、性別對語言溝通的影(二) 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差異(語言、方言、用字…) 性別間的溝通差異:因過去男女不平等造成相當大 的差異 1.男性:強調語氣、任務性、利用溝通來控制, 維持自主甚至 2.女性:強調關係,利用溝通與人建立或維持 關係 3.兩者間之差異已逐漸縮小 如何把話說的適當? 運用正式及非正式語言 避免使用術語和非必要的專有名詞 保持敏銳的觀察力,避免使用類屬語言 或不平等語言(即根據性別、種族、年齡 或其他主題無關的不必要指標來使用不 當的語言) 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的特性 持續性:自雙方溝通行為一開始即持續存在 可經由多重管道進行:看、聽、感覺、聞、 嚐… 可呈現較深的情緒內容:不易掩飾或不經意透 露訊息 模糊性:容易使人誤解 具有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有同的表達方式 非語言溝通的要素(一) 肢體動作 功能:1.象徵性:點頭、搖頭、V字手勢… 2.解說性:手勢 3.情緒表達:感情的流露 表現方式:強化、弱化、中性化、偽裝 4.調節:管制交談或溝通中的互動 5.調合:無意識的動作以經解緊張或壓力 非語言溝通的要素(二) 類型: 1.眼神接觸:直視或凝視溝通對象 2.臉部表情:運用臉上的肌肉來表達對訊息的反 應及自己的情緒狀態 3.手勢:利用手、手臂或手指的移動,來描述或 加強語氣 4.姿勢:體的位置和移動,可視為手勢的延伸 5.姿態:互動中自信肯定 超語言(聲音學) 注重事物如何「被說出來」 包括:1.音頻 2.音量 3.音調 4.音質 5.聲音的靜止 6.聲音的鬆緊 7.口語干擾:談話過程中介入或阻斷的 語言 自我表現 包括 1.衣著的選擇 2.身體接觸 3.時間行為:期間、活動、準時 經營物理環境 空間:距離、方向、地域行為、布置 氣溫 燈光 顏色 人際關係的生命週期 Devito(1994)關係形成分析模式,分為六個階段: 1.接觸階段:知覺、互動 2.參與階段:嚐試、強化 3.親密階段:承諾、社會連結 4.衰退階段:自我不滿足感、人際不滿足感 5.修復階段:自我修復、人際修復 6.解離階段:人際及社會型分離 不同階段的溝通技巧(一) 關係的開始階段 1.資訊的提供和交換:縮減對對方的不確 定性 2.人際吸引:創造人際接觸的情境 :英雄難過美人關 :物以類聚 :異性相吸 不同階段的溝通技巧(二) 3.開始交談:勇敢與對方互動,製造話題 4.持續交談:藉此更瞭解對方的想法做為關係進 展的基礎 :閒聊八卦 5.邁向親密:談論更深入、更私密的話題,並進 一步分享感情或互相支持與協助 關係的穩定階段(一) 當彼此對關係發展感到滿意時,就會開 始期待關係能夠穩定維持 矛盾的需求:參與感 vs. 獨立感 既期望與人接近、親密;又想要擁有自 我空間 關係的穩定階段(二) 營造正向的溝通氣氛 1.採用描述性溝通(描述行為或感情), 避免評價性的溝通 2.平等的溝通 3.坦誠的溝通 4.保留餘地的溝通 關係解離階段(一) 相看兩厭:對彼此產生不滿意的感覺,或 對另一方的意見和感覺不甚關 心 濃情轉薄:彼此的溝通從深層的分享轉變 成無意義的「安全」話題 情緣已盡:關係惡化終致關係結束 關係解離階段(二) 結束關係的方式: 1.操縱策略:故意露出馬腳,讓對方抓到自己 的把柄,迫使對方不得不採取結束關係的行 動。 2.退縮退縮逃避策略:裝做不知道,間接造成 關係的疏離或結束。 3.正向表達策略:以坦誠與尊重的關係,直接 進行關係的結束。 關係解離階段(三) 4.坦誠面對策略:誠實評估、坦誠面對問 題,讓對方知道自己的 立場,但是不輕易放棄 彼此的關係。 前兩種策略容易使雙方受到傷害;而後兩 種策略則較能妥善處理結束關係。 溝通恐懼(一) 個人在與他人或群體溝通時,所產 生的害怕與焦慮 溝通恐懼形成之原因: 1.遺傳因素 2.環境因素 3.認知因素 4.性別及文化因素 溝通恐懼(二) 如何克服溝通恐懼? 1.學習放鬆 2.試圖改變自己的認知與想法 3.溝通能力加強練習 人際關係的強度 依熟悉程度可分為以下數類: 1.認識的人:互動的質與量都只在一定程 度內。 2.朋友:自己願意和他們建立更多個人關 係。 3.親密朋友:能夠與我們分享內心深層感 情的人,對不同親疏程度的交往對象會 揭露不同程度的自我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一) 人際需求理論 1.人際關係和溝通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 些基本需求 2.人際關係能否開始或維持,有賴於溝 通雙方是否彼此符合所期待的人際需 求程度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二) 3.人際需求傾向包含三種需求 :希望被別人接納的心理 欲望 :希望能夠有效影響周遭 人與事的心理欲望 :反映一個人表達愛及接 受愛的心理欲望 社會交換理論(一) 人類行為主要受到我們的經驗及學習的 影響,如果行為可帶來需要的滿足,個 人會加以持續;反之,如果行為帶來令人 不滿足的結果,個體會終止此種行為。 人是利已的,並且是極端的以自我為中 心每個人都將選擇自認能給予自己最大 報酬的伙伴。所以人際關係可以藉由彼 此互動所獲得的報酬和代價的交換結果 (利潤)來加以了解。 社會交換理論(二) 公平理論 1.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但是更進一步 指出溝通雙方所得的「利潤」是公平。 2.初期交往的人際關係會特別重視公平性。 3.關係中的不公平現象會使互動雙方感受 壓力,導致溝通行為的調整。 符號互動理論 強調個體對顧他人的行為,並非根據直 覺來反應,而是透過思考和詮釋,然後 才針對對方行為的意義,產生相對的行 為。 互動模式 刺激 個人詮釋 反應 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 人格-情境交互模式 每個人應該者會有穩定的人格特質,但 是認為人際行為的產生,是由人格特質 與情境特色互動而來的。 內控性格較高的人,人際行為的恆定性 較高,也會比較能夠勇敢抗拒情境壓力 人際行為的恆定與否,也會受到性別及 文化的影響 傾聽的意義及功能 傾聽:是有目的而且專注地聽 有傾聽過程中,對方會因為所傳遞的訊息被完 整的吸收,而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和接納,同時 產生個人價值,並因此對彼此的關係更加投入 且有信心 傾聽是了解的開始,當情緒感受被了解的時候, 彼此才有可能建立進一步良好的互動基礎 不良傾聽會破壞人際關係,且可能造成時間、 精力、金錢的浪費 傾聽的歷程(一) 專注:集中精神,不受其他訊息的干擾, 以便能聽清楚對方所說的話 集中專注力的方式 1.減少環境干擾 2.降低生理限制 3.預作心理準備 4.聽與說的順利轉換 5.完整傾聽再反應 6.配合情境目的來傾聽 傾聽的歷程(二) 了解:對收聽的訊息賦予正確的意義 1.確認語意組織結構:包括訊息目的、 觀點、佐證的細節等 2.掌握非語言訊息 3.檢核重要訊息:開口「問」 4.重整訊息意義並重新簡述語意 傾聽的歷程(三) 記憶:記住所收聽的訊息 1.感官記憶:感官系統接觸的瞬間(約1秒鐘) 2.短期記憶:約維持12-20秒,只可記憶7+2個單位 3.長期記憶:永久記憶 如果缺乏專注力,訊息並不容易進入進一步的記憶 系統 增加記憶的方式 1.重複訊息 2.記憶術:將訊息轉換成容易記憶的形式 3.做筆記:將資訊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回顧 傾聽的歷程(四) 評估:針對所了解的訊息來判斷其真實性 與可信度。 評估訊息的主要技巧 1.區辨事實:清楚評斷那些是事實,那些 是推論 2.評估推論:評估推論的有效程度 傾聽的歷程(五) 傾聽的歷程 1.專注、接收 2.了解 3.記憶 5.反應 4.評估 有效的傾聽(一) 參與式傾聽 傾聽者能夠融入溝通情境後,讓互動 雙方對於溝通效能相對負責 同理式 能在溝通中進一步了解說話者的情感 和意圖,傾聽時必須去感受對方所感受 的以對方的眼光來看事情 有效的傾聽(二) 非評斷傾聽 以開放的態度來試圖了解和接納對方 的談話內容,在未充分了解訊息內容前, 不宜妄下評斷 深層次傾聽 經由對方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充分 理解對方溝通的深層意義,甚至弦外之 音 增進人際關係的溝通技巧(一) 同理心 能傾察和指認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做 出適當的溝通反應,可以強化彼此的情 感連結,使對方有「被了解」的感受, 並能滿足內在心理需求 1.敏銳的偵察和指認個人的感受 2.適當的同理反應 增進人際關係的溝通技巧(二) 如何增進同理反應的能力 1.關懷與專注傾聽 2.思考緩衝之後再反應 3.針對對方感受簡短回應 4.根據對方的情緒、經驗或行為來反 應 澄清訊息意義(一) 避免會錯意,而對說話者的本意強加扭曲 簡述語意:用自己的話來陳述所了解的意 思 1.內容的簡述:針對訊息中的實質意義 或外延意義來加以摘述 2.情感的簡述:根據對方的非語言訊息 來描述出對其情緒經驗 的了解 澄清訊息意義(二) 3.簡述的時機: 訊息不夠明確的時候 訊息的理解時 詢問 當所得之訊息不足以了解對方的意思 時,可利用詢問的技巧得到想要的訊息 具體的詢問 誠懇的詢問 虛心的詢問 焦點的詢問 開放的詢問 助人的同理反應(一) 支持:表達出傾聽者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感 受,並接納、關心他的情緒 解說:提供其他的觀點、角度或資料讓對 方參考 讚賞:增強他人正向的行為,甚至修正其 自我概念 助人的同理反應(二) 建設性批評:提出對彼此有幫助的意見 1.請求別人批評 訊息的不一致 助人的同理反應(三) 2.給予建設性批評 有效的溝通行為反應(一) 合作原則:可促進彼此交談的凝聚力,使 談話內容符合交談的目的 1.量的合作:提供對方足夠或需要的適 量資訊 2.質的合作:提供對方线.關聯合作:提供切題的資訊 4.態度合作:談話要具體且有組織,非 語言行為同時也必須做一 致的表達 有效的溝通行為反應(二) 禮貌原則:不能說令人愉快或粗魯的話 道德原則:應避免洩露機密性的資訊,要 求特權的資訊,要求收訊者說不該說或 做不該做的事,或是強迫對方討論不感 興趣的話題 歸功他人:當自己在語言溝通中借用他人 的談話或想法時,要歸功於原本說話的 人。 有效的溝通行為反應(三) 輪流談話:依適當的順序來進行交談 1.避免常說話 2.避免一次說太長 3.注意談話輪替的線索 4.引導接續交談 5.適時中斷談話 6.敏銳觀察非語言訊息 不適當的溝通行為反應 離題的反應(違反關聯合作原則) 轉移話題的反應 不連貫的反應:語言訊息和非語言訊息的 不一致 切斷的反應(違反輪流談話的原則) 人際影響力(社會影響力)(一) 透過人際之間互動溝通而接納他人的訊息作為 自己參考依據的現象,即是一種讓他人在態度 上或行動上改變的能力。 人際影響力的來源 1.強制的影響力:來自身體或心理受到傷害的 感覺 2.酬賞的影響力:提供金錢、物品或情感使其 順從 人際影響力(社會影響力)(二) 3.法定的影響力:來自被選擇、被推舉或是具有 媒種特定地位 4.專家的影響力:來自對某些特定領域的豐富知 識 5.參照的影響力:藉由形象、吸引力或人格特質 來影響他人 6.資訊掌握的時響力:藉由掌握訊息或資料產生 影響 獲得順從的技巧 直接強求 交換條件 道德訴求 誘之以情 辯理論證 利己利人 訴諸同理 道德訴求 得寸進尺 閉門羹效果 (退而求其次) 說服 運用論證而非脅迫,並且必須允許別人 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接受影響,而合理地 獲得他人的順從 1.說之以理 2.取之以信 3.動之以情 抗拒順從的行為反應 被動反應:不願說明自己的想法及感覺, 亦不採取行動,大都屈服於別人的要求 攻擊反應:暴跳如當,不顧情境及感受,具 批評性、獨斷、挑剔及威性 自我肯定反應:在合乎人際效益的前提下, 為自己做合理的爭取;尊重他人,也伸張 自己的權益 衝突(一) 人和人在互動中,存在利益上的不同,或是出現相 反的意見 衝突的類型 1.個人內在的衝突:發生於個人內 2.人際間的衝突:發生於人與人之間 3.團體衝突:發生於兩個對立的社會系統間 4.主觀性衝突:以情緒為主而非解決問題為主 的衝突 衝突(二) 5.客觀性衝突:因相對的思考模式而起衝突 6.假性衝突:衝突發生的預備狀態,如挑釁、 揶揄 7.內容衝突:爭論訊息的正確與否的衝突 8.價值觀衝突:彼此價值觀不同造成相互干 擾的衝突 9.價值觀衝突:彼此價值觀不同造成相互干 擾的衝突 10自尊衝突:為個人面子或自尊輸贏的衝突 衝突演變的過程 階段一 潛在對立 階段二 認知與個人情感介入 階段三 行為 先決要件 .溝通困難 .個人變項 (價值觀、需 求、性格…) 知覺到衝突 感受到衝突 外顯衝突 衝突處理 階段四 結果 功能性結果 (正向) 非功性結果 (負向) 面對衝突的反應行為(一) 撤退:將自己在身體上或心理上抽離衝突的 情境 放棄:改變自己的原有立場以避免衝突發生 攻擊:運用脅迫身體、心理或其他行為來未到 目的之方式 包括: 直接攻擊:身體和語言的暴力 :無法針對衝突對免表 達意見,而採取其他方式讓對方 知導自已的不滿 面對衝突的反應行為(二) 說服:試圖改變別人的態度或行為,彼此取 得協調 問題解決式的討論:處理人際衝突的最佳模 式,視衝突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契機,雙方一 起面對問題、討論問題,找出可行的解決方 案 如何妥善處理衝突 確定雙方處理衝突的意願 認清衝突的類型 以雙贏代替競爭 運用幽默 直接溝通 尋找公正中立的第三者協助 從失敗經驗中記取教訓 營造合作氣氛的正向溝通行為 vs.引發衝突競爭的負向溝通行為 1.追求其同目標 1.追求個別目標 2.心態開放 2.心態獨斷 3.明確表達自已的需求 、計畫和目標 4.行為具一致性、且可 預測 5.同理尊重地互動 3.曖昧或錯誤表達自己 的需求 4.行為缺乏一致性、難 以預測 5.以威脅或恐嚇的方式 互動 團體的特徵與類型 團體:由兩個以上的人所組成 團體的特徵: 1.有互動關係存在 2.有穩定的結構:包括角色、規範、成員 間的關係 3.有共同的目標 4.有相互依存感 5.會持續改變 團體的類型(一) 正式或非式團體 1.正式團體: 有特定目標,希望藉由成員的互 動來完成團體的目標 2.非正式團體: 基於成員互動或彼此間人際吸引 而形成 團體的類型(二) 開放或封閉團體 1.開放式團體:對員隨時可以加入或退出,團 體互狀狀況較不穩定,團體生 命通常亦較短 2.封閉式團體:成員機乎不變,互動狀況較為 穩定,也較能長期維持 團體的類型(三) 初級或次級團體 1.初級團體:成員不多,互動較為頻繁, 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較高 2.次級團體:成員彼此關係不深、人數 較少,成員的異質性 及行 動的差異性較大 團體中人際溝通與關係型態(一) 集中化的溝通網路 團體成員必須透過居於溝通中 心點的人才能傳達訊息。 團體中人際溝通與關係型態(二) 例如: 輪型溝通 Y型溝通 團體的特徵 互動:資訊的交換、情緒的交流或經驗 的分享 結構:包括角色、規範、成員關係 目標 互賴感 改變 溝通網路 集中化的溝通網路: 須透過溝通中心點的 人才能傳遞訊息 1.輪型溝通 2.Y型溝通 非集中化的溝通網路: 沒有特定的人掌握溝 通的中心樞紐 1.鏈型溝通 2.圈型溝通 3.自由型溝通 有效的工作團體 利於互動的環境 團體大小適當 團體凝聚力高 團體決策過程 起始階段 1.問題界定 2.計畫程序 討論階段 1.蒐集資料 2.找出可行方案 3.審查方案 決策階段 1.選擇團體決定 執行階段 1.堅持決策 2.評估決策 團體成員角色 (一)任務角色:激發並協調共同任務的完 成 1.資訊提供者 2.資訊尋求者 3.團體監督者 4.議題分析者 5.任務行動者 團體成員角色 (二)維持角色:維持團體的運作及團體 中 人際關係 1.支持者 2.調和者 3.管制者 團體成員角色 (三)個別角色:為滿自己的個別需要而 扮 演的角色(通常為負向角色) 1.攻擊者 2.玩笑者 3.退縮者 4.獨占者 如何應用團體溝通來解決問題 確認並界定問題 1.單一主題討論 2.明確溝通 3.客觀討論 4.層次分明 問題分析 建議可行方案 選擇決策 執行實踐 組織內的人際關係類型及型態 1.下行溝通 2.上行溝通 3.平行溝通 1.主從關係 2.同僚關係 3.顧客關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