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

原标题: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从年初开始,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也促使众人的日常习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此前,本报曾推出“因爱而变”系列报道,从多个角度调...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从年初开始,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也促使众人的日常习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此前,本报曾推出“因爱而变”系列报道,从多个角度调查探访人们习惯的改变情况。如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距离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也已过去了两个多月。那些“因爱而变”的好习惯,人们是否都坚持下来了呢?

  不再扎堆、有序排队、保持一定距离的好习惯,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近日,记者在石家庄市走访了许多公共场所。在长安公园、勒泰商圈、城市街头,只要涉及排队的场所,人们都能自觉有序排队,并且保持一定距离。见记者拍照采访,市民黄女士主动聊起了这段时间生活的变化及感受。

  黄女士家住石家庄市建华北大街附近,其工作单位则在藁城区。每天早上7点,黄女士就要赶到地铁1号线北宋站,搭乘地铁到留村站下车,然后再乘坐单位的定点班车到单位。

  “我上下班的时候都处于交通高峰,那个时间段坐地铁的人挺多。”黄女士说,自疫情发生后,人们对一米线越来越重视。从进站买票,到排队测温、安检,再到进站台候车,地铁站每个区域的地面都增加了一米线的标识,人们都主动遵守了这样的规则。如今城市已经恢复往日活力,但黄女士注意到,不管是乘坐地铁还是去别的场所,只要涉及到排队的,大家都没放松,心中依然有“一米线”的距离,大家也都在自觉遵守这一文明的秩序。

  “现在,我外出依然会与别人保持距离,已经成了习惯。”黄女士说,她身边的朋友谈起排队时保持距离,都觉得此举不但让人们感觉更安全,而且并未带来不便。一米之爱,正悄然成为生活常态。

  餐前便后洗手、外出回家后洗手、按过电梯后洗手,出门戴口罩、周围人多时戴口罩、室内开会时戴口罩……作为关乎每个人自身防护的大事,如今勤洗手和戴口罩已成了一种习惯。

  5月11日,记者在长安公园看到,公园内游人不少,虽然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远,但几乎每位游人都戴着口罩。一位戴口罩的小女孩引起记者注意,她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和家人散步。“从疫情发生后,学校就天天告诉我们要勤洗手戴口罩,现在我出门都会戴口罩,每天要洗手至少五六遍……”是谈固小学二年级学生,对于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创作的各种关于个人安全防护的儿歌及诗词,她都烂熟于心。

  采访中,记者在一间商场看到,里面顾客不算很多,但大家并未放松警惕,不但进入商场要扫“健康码”,而且每个人都主动配戴口罩。与家长从公园出来,又和家人去了附近的商场,她的同学们也都对个人安全防护有着深刻地理解。四月份之后,孩子们外出游玩的机会开始增加,临出门前,就会主动戴上自己的小口罩,除了吃东西时,在其他时间,很少将自己的口罩摘下来。在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玩耍时,孩子们没有一个人会主动摘掉口罩,而且这也并不会影响孩子们的热情。记者还了解到,孩子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老师和爸爸妈妈都说了,勤洗手和戴口罩是个好习惯,要坚持下去!”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街头市民,这些市民都戴着口罩,而且所有被采访者都对此十分认可。说起戴口罩和洗手的习惯养成,大家均表示,这两方面是人们自疫情后执行最彻底的。“不管有没有疫情,勤洗手和出门戴口罩,对人对己都只有好处。”市民刘斌说。

  “媳妇儿,趁着五一假期,咱们带着孩子去中华大街上的那个萌宠乐园玩一玩吧?”“好啊,我马上到网上预约。”“听说入园有人数限制,一定要抢到票哦。”这是一段发生在市民李先生和爱人之间的对话,夫妻俩通过网络预约并购票后,于5月2日带着女儿开心地玩了一圈。凡事先预约,如今已经让李先生习以为常,正因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的便捷。因此,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办事,抑或是去吃饭,他必定先从网上预约,随后就能轻松准时前往目的地。

  “其实最早接受预约制这种方式的,是我的父亲。”李先生说,他的父亲因为牙疼,春节后一直想去相关诊所或医院拔牙,不成想,小诊所不开门,大医院的相关科室则是逐步开放,还实行了预约制,要求十分严格。为此,李先生的父亲特地把自己的老年手机更换成了新款的智能手机,学会了网上预约。“父亲拔完牙后跟我说,预约制特别好,不仅不用长时间排队,同一时段去就诊的患者也少,这样的就诊环境,一对一服务,让老人感触颇深。”

  因此,李先生一家对预约制十分支持。“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活动实行预约制,这会让大家享受到预约带来的便捷。”李先生说。

  5月8日晚上,在石家庄市中山东路附近某饭店包厢内吃饭的张先生,拿起一双摆放在他餐盘旁边的公筷,夹起一筷子菜放到了坐在他对面的朋友餐盘中。这样的习惯,张先生已经坚持了近一个月。张先生是石家庄市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平日应酬较多。疫情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先生都没有在外吃饭,直到餐饮企业陆续恢复堂食后,张先生才开始邀请客户和朋友聚餐。这期间,他发现很多大饭店和餐厅都实行了分食分餐的服务,以及开始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记者注意到,石家庄的一些大饭店在公勺公筷的推广工作上做得不错。在华文国际酒店,工作人员在进门处为每一位进酒店的顾客测体温,桌上放着免洗消毒洗手液。在餐饮区的餐桌上,每道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在石家庄市光明渔港裕东店,记者发现,在电梯口、走廊等明显位置都设置了“倡导就餐新风尚,使用公勺公筷”的宣传栏,而餐厅的包间或大堂,餐桌上都摆放着公勺公筷。据了解,该店自3月16日复工时,就已经开始推广使用公勺公筷。而在石家庄市勒泰中心,商场每个楼层的电梯口和一些电子屏幕上,都有“公勺公筷 文明就餐”的宣传标语。

  因为要经常宴请客户,张先生近段时间去过不少饭店,已经习惯了分食分餐及使用公勺公筷的就餐形式,“别小看那多出来的一个勺子或者一双筷子,它是一种文明就餐的进步,我很支持。”张先生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小饭店都准备了一次性筷子或者消毒筷,但很难做到公勺公筷的配置。一家小饭馆老板表示,他们更注重成本,服务人员又少,不会在这些方面多费事儿。一些小餐馆虽然没有提供公勺公筷,但对防疫还是比较重视,进出消毒,测温,尽量让食客分散一些。

  为将“公勺公筷 文明用餐”做到家喻户晓,石家庄市文明办、市市场监管局还将设计制作文明用餐主题公益广告,在机场车站、公交地铁、公共广场、主次干道、公园景区、街道社区、建筑围挡等公共场所的显著位置,利用户外大屏、宣传栏、广告牌、移动电视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

  本报“因爱而变”系列报道刊发后,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共鸣,也得到了石家庄市文明办的关注。石家庄市文明办也通过晚报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好习惯来之不易,更要坚持下去。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石家庄人,为文明石家庄建设添砖加瓦。

  而对于公勺公筷的推广,石家庄市饭店烹饪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书存表示,协会正在全力号召推广公勺公筷的使用,希望广大餐饮企业能做到墙上有宣传、桌上有提示、服务有引导。

  社会学者彭秀良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陋习被革除,一些新的健康生活习惯建立起来。比如,垃圾分类投放的推动可能要比以前顺畅一些了,毕竟人们都从此次疫情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只有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友善地呵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生活垃圾的污染,就是善待大自然的切身行动。同时,勤洗手戴口罩的个人防护、公勺公筷的使用、一米线的遵守等,都得到了迅速的推动。因爱而变,好习惯需要坚持,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7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