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际交往案例
导读: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自我同一性就是指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整和统一。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是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弄清我是谁和在别人眼中我是谁的自我认识,把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统一起来,找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角色规范,和不同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的同学进行合理的交往。
有研究表明:与同事线;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是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9)即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总状况、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的表现越明显,其面对的人际交往中的苦恼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交回避也越明显。也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人际回避与苦恼程度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相关,人际交往行为上的回避与体验上的苦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F3、F4、F5、F6、F7、F8、F9、F10分别代表各因子,即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意)、F7(恐怖)、F8(妄想)、F9(精神病性)、F10(附加量表)。T分为标准分,为各因子的合计分(即粗分)除该因子的项目数所得。分析时主要看各因子的T分。比较简便、粗糙的判别方法是:当T 3时,便被认为被试的该因子症状已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29]SCL-90国内青年验常模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第1页、第14页。[4]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社2005版,第18页。[5]欧居湖、徐建奇主编:《心理学与大学生》,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年版,第298页。[7][10][13]魏青编著:《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
版,第75页。[13]贺战冰:《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许昌学院学报,2005,
(2):61。[14]冯铁蕾、曾延风、姜羡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5,
辽宁部分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策研究》,辽宁体育科技,2004,(6):84-85。[16]刘红委,吴丽玫:《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47。[17]李美华:《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莆田学院学报.(4):37。[18]王光炎、王佳、李继国、张心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1523。[20]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104。[23]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1):51。[25]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
不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097。[28]黄希庭,郑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