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行为特点及活动策划丨景观设计
导读:
通常春秋季儿童户外活动最多,夏季次之,而冬季最少;同季节中晴天出行的比率远高于阴天和雨天。儿童的游玩大多是节假日期间,多在 儿童的行为活动总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状...
通常春秋季儿童户外活动最多,夏季次之,而冬季最少;同季节中晴天出行的比率远高于阴天和雨天。儿童的游玩大多是节假日期间,多在
儿童的行为活动总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状态。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活动,因为接触的人群单一,活动的环境范围有限,其行为活动中总是依自身的尺度,感知外界的环境。
儿童的环境行为活动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单独户外活动时除了对游乐设施的依赖,更表现出依赖家长、老师及其他监护人等。
儿童在单独的户外活动环境中表现出乖巧、顺从、平静、孤独的状态。而在团体活动中,一旦他们的依赖对象变为小伙伴时他们即刻表现出儿童的真实天性,活泼好动,互相追打嬉戏。
儿童对自然界中的东西易产生兴趣,他们喜欢草地、池塘和泥沙,喜欢在草地上尽情奔跑,在河观察鸡、鸭、鱼、虾等等。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儿童出生到 2 岁, 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 2-7 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
规则游戏是 7-11 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 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儿童不是在玩,而是注视着身边突然发生的使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自己摆弄自己的身体,在椅子爬上爬下,站在老师周围或跟随老师,或坐在一个地方凝视四周。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 他时常与被观察的儿童谈话,提出问题或建议,但不全然进入游戏。
儿童和其他儿童一起玩,沟通内容与共同活动有关;有游戏材料的借入与借出。 所有的成员从事类似的活动,没有分工,活动中的材料、目标和作品缺乏组织性;儿童个人的兴趣不隶属于团体的兴趣。
儿童在一个团体中游戏, 组织目的是为了制作一些材料成品,努力达到一些竞争目标、成人及团体生活的戏剧化情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