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

原标题: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

导读: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 内容摘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难免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了他人,离...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 内容摘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难免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了他人,离 开了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 别人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自我调适 内容摘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难免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了他人,离 开了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 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例如家庭 中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市场上的 买卖关系,等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 康发展的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出现孤独 症状,处在心理疾病的边缘。 关键词:中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调适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难免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社 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 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例如家庭中的亲 子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市场上的买卖关 系,等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 的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出现孤独症状, 处在心理疾病的边缘。 而中学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自我意识 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地想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另一 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刻,加 之人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地建立。因此,他们的愿望与现实有时可能一致,优势有时可能遇 到冲突。因而伴随着愿望的实现和落空,情绪也会随之浮动。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 会造成他们在交往心理上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有 28%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 的障碍。最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 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总是想象成 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 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3.自私心理:在交往中, 以自己为中心,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 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 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 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自私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 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4.恐惧心理:在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 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5.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计算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 来,不敢与人交往。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读圣贤书”的味道。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 绝了人际交往。 6.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有较大的普遍性。 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表情羞 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从而使他们失 去许多社会交往和比较的机会,失去他人的鼓励以及自我进取的动力。 7.嫉妒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比较常见,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 种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 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忌惮、愤恨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8.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 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9.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 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 的。这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正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 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10.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表现为以打听、传播和干预 别人的私事、私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以上不良心理并非彼此孤立,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于不同的交往过程中。中 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 而对这些青少年的不良交往 心理, 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必须从调节交往认知结构和学习交往技能两方面 着手。首先要求中学生必须端正交往态度,纠正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1.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主体, 都有自己的尊严。 在交往中, 不管性别、家庭条件、地位、学习成绩如何,都是平等的主体,而无尊卑优劣之分。这是正 常交往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木要求。 2.树立真诚交往的观念。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言。 ”真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 相互理解和信任上,表现在对人的坦率和尊重上,表现在诚实守信上。诗人自居易说:“动 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改善与同学的紧张关系,就不能虚情假意、日是心非。应当以真挚的 情感,诚实的态度去拨动堆放的心弦,让对方从内心相信和理解你的友好愿望,接纳你的行 动。 3.树立主动交往的观念。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思想观点的影 响,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这些中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所导致的心 理问题,要求中学生主动了解同龄人的性格、爱好,多与同学谈心,互相交流信息、思想及 感情,取得相互了解与信任,密切同学之间的来往,做一个真正受他人欢迎的人。 4.树立学而得之的观念。人并非生而知之,交往也需要学习,中学生要多读一些有关方 面的书籍,掌握待人接物、谈话、交往、表达意见、当众演说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 在交往中向同学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 的道德品质,加强个性修养,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5.树立以交往促发展的观念。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广大中学生在与同伴 交往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 度、 伦理道德规范等等, 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习惯,从而为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 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不能认为人际交往可有可无,中学 生应该端正交往态度,以交往为契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在心理辅 导和咨询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如下的交往技能。 1.学习微笑技能。微笑是人际交往中一份永恒的介绍信。笑容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 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反之,脸色忧郁,刻板阴沉,别人会 退避三舍。因而,在交往过程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缓和是十分重要的技能。 2.学习倾听技能。学会做个能耐心且善于倾听别人诉说的听众,对交往来说很重要。在 交往中,有些同学往往不注意“倾听” ,对对方的话不耐心听,从头到尾只说自己的事情, 随意打断并插入自己的意见,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很明显,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同学是难 以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3.学习赞美技能。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的 话语最能激起别人的自尊心, 这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 因而在交往中宜多注意发现别人的长 处和优势, 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 从而激发堆放与你交往的热诚, 获得别人的好感。 当然, 赞美也得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弄巧成拙,特别要防正虚伪的馅媚之辞。 4.学习自控调节技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学会自我调节,运用已知心理学知识,对交 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或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和老师,经常保持愉 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升华。 一般说来,通过以上措施,中学生都可以克服不良心理,使自己和谐地与众人相处,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自身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9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