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生活教育融入学校课堂面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

原标题:生活教育融入学校课堂面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

导读: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之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即交际能力;二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指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也可以这么说,所...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之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即交际能力;二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指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也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的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是不存在的。如今素质教育全面推开,创新教育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聋哑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而限制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给生活教育的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探索语文教学新型的教学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让聋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无限的生活情境带到有限的语文教学内容之中,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低年级的教师配合教材内容,运用图片或熟悉的事物来教字母的发音,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吃过、用过、看过、听过的事物中有哪些带有这些字母,找出来拼读。帮助聋童顺利掌握汉语拼音,又兼顾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还将大自然的信息与实际相结合,刺激学生的视、触、听等感官,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教师在抓住这些信息引导启发学生去联想、去说、去观察、去体会,以丰富和增强聋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融于正常人群体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体验到用语言交流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习惯,在学校或班上形成一种使用书面语言交流的氛围。

  在教学《留言条》、《请假条》、《通知》、《书信》等应用文的过程中,不仅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怎么写,还时常让他们自己应用书信、帮别人代写书信。日久天长,学生能过帮助他人写这些应用文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还在生活的应用中将这几种应用文用得相当熟练,感受到运用语文学习的益处和乐趣。

  1.学习情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过程的素材应取自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内容时,除联系课文外,还结合学生的生活来理解和体会,以加强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己的感受、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中能使用相应的语言。

  2.鼓励个体的人性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发展学生个性特征。首先是尊重学生情感的选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存在着不同的情感世界。其次是肯定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办法不够理想,老师给予肯定。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入激励机制。其方法是学生需要的激励;学习目标的激励;取得成功的激励。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一度气氛沉闷,学生不肯发言,无话可讲,凡是涉及到一点课外知识的内容就难以讲解。聋生语言的储备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甚少。因为生理和心理障碍,其生活空间也很狭窄。教学时空往往只局限于教室,阅读空间多局限于课本。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以本为本,形式上一问一答。而现在教师将学生的生活融入了课堂,将枯燥无味的书本融入了无限乐趣,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成了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质疑。师生间有了共同的语言,生生之间或相互提示,或共同探讨,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这正是课堂教学变化的最好写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60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