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2020三支一扶时政社会热点:养成好习惯 改变看得见

原标题:2020三支一扶时政社会热点:养成好习惯 改变看得见

导读:

  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各地居民和家庭正在积极践行。有的成为垃圾分类达人;有的坚持使用分餐制、公筷制进餐;有的坚持体育锻炼,带动了一群人...

  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各地居民和家庭正在积极践行。有的成为垃圾分类达人;有的坚持使用分餐制、公筷制进餐;有的坚持体育锻炼,带动了一群人。

  “垃圾分类,没有什么特别的,已经是生活习惯了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近一年,对于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碧绿湖花园小区居民钱广义来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钱广义家的厨房里,垃圾桶干湿分离,菜叶、碎骨头扔进一个桶,塑料袋、包装纸扔进另外一个桶;餐桌上,每一餐饭后,餐巾纸和剩饭菜也都分开放置。“吃个饭还要这么麻烦,一开始肯定觉得不太方便。”钱广义说,早在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之前,2019年初,曹杨新村街道就已经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习惯了就好了。”

  碧绿湖花园小区是个微型社区,只有34户居民,没有物业公司,小区的日常管理全靠居民自治。自2009年退休以来,钱广义一直积极参与小区治理。作为碧绿湖花园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他从自身做起,第一时间学习分类标准和要求。

  上海对生活垃圾采取四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个种类。一开始,在“干垃圾”和“湿垃圾”的标准上,很多居民犯了难。“干和湿并不是指垃圾的状态,湿垃圾主要指的是厨余垃圾,干垃圾主要是指除其他三种以外的废弃物”,理解了这个分类标准之后,钱广义组织了业委会培训会、垃圾分类培训会、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到了社区里给居民们讲解,向所有居民发放了干湿分离的垃圾桶。

  “毕竟是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改起来没那么快”,从去年4月起,钱广义召集小区居民,轮流在垃圾厢房值班,对居民来投放的垃圾进行检查指导,每个星期的排班情况和通知他都会早早做好、打印,贴在门口的公告栏里。

  有的居民嫌麻烦,趁没人值班的时候,还是混在一起扔。白天来不及处理,钱广义晚上还要到厢房里把垃圾翻出来重新分,几乎每天都要到垃圾桶里翻几次。

  老钱的认真,来来往往的居民都看得见。他的以身作则,激发了居民们的积极性。不到一个月时间,碧绿湖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之前,就成功达到了街道要求的标准。

  去年年底,钱广义被曹杨新村街道评为“垃圾分类时尚达人”,不过对于老钱来说,拿荣誉并不是他的目标,“垃圾分类是全社会共同的事情,做好了会改变所有人的生活环境,必须久久为功,坚持下去”,让他高兴的是,如今,小区里的孩子都已经对垃圾分类很熟悉了,有些做得比成年人还要好,“良好的习惯一代代传下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红烧排骨、清蒸鲈鱼、青菜丸子汤一道道美味接连端上餐桌。“五一”假期,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医师杨晋红在家中烧了一桌好菜,款待前来做客的几位好友。

  与往日聚餐不同,除了每人一副碗筷之外,杨晋红还在每盘菜上多摆了一双筷子,汤盆上多放了一个汤勺。

  刚开始使用公筷,难免会有些不适应。有的朋友一开始用公筷取菜,用着用着就忘了,还有的拿公筷夹菜一不小心就夹到自己嘴里。杨晋红坦言,使用公筷公勺,对于习惯了合餐制的人来说多少有些麻烦。

  长期在疾病防控一线工作,杨晋红对推行分餐公筷一直持力挺态度。杨晋红向家人建议使用公筷,起初家人不太理解,但在她的坚持下,逐渐接受并习惯了使用公筷、分餐进食。

  “私筷入口再去夹菜,筷头上的唾液和飞沫增加了同桌人员间交叉感染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几率,存在巨大的健康隐患,是对他人健康的不负责。”杨晋红说。

  有人说,公筷容易让关系生疏,不是热情待客之道。对此,杨晋红并不认同:“用公筷也能给客人夹菜,客人吃得还放心!”

  “我以前劝人饭前洗手,经常会被说职业病犯了,他们觉得只要没有触摸不干净的东西,洗不洗手无所谓。”而这次聚餐,杨晋红的朋友们不但主动用洗手液洗手,还向她请教正确的洗手方法。另外,就餐中有人想咳嗽或者打喷嚏,也会低头用纸巾捂住口鼻,或主动离桌。

  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健康。“分餐公筷,和出门戴口罩、饭前要洗手一样,都是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我们要大力推广,更要坚持下去。”杨晋红说。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9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