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一把公勺、一双公筷 应成聚餐好习惯

原标题:一把公勺、一双公筷 应成聚餐好习惯

导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公筷、分餐再次推向餐饮的最前沿。北京、上海、广州等诸多城市陆续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和推行分餐制的倡议,避免“病从口入”。其中,北京将公勺公筷分餐制纳...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公筷、分餐再次推向餐饮的最前沿。北京、上海、广州等诸多城市陆续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和推行分餐制的倡议,避免“病从口入”。其中,北京将公勺公筷分餐制纳入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行推广,条例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6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是把使用公筷公勺纳入文明行为相关条例进行推广的省市之一,尽管执行已“满旬”,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是一些餐饮企业认识不足,公筷公勺没有摆放到位,更谈不上提醒消费者了;二是用餐的客人没有养成习惯,即便使用了公筷公勺,也存在混用的问题;三是担心破坏用餐的和谐氛围,例如家里的老人对此感到不高兴,或是在外面和朋友聚会,场面热闹不好“泼冷水”;四是使用过程耽误时间,怕麻烦。

  这些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毕竟正式执行只有十天左右,想要改变“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需要做大量工作;让“公筷公勺”真正走上人们的餐桌,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疫情期间,人们常常反思“餐桌文化”。国人易怀旧,过去大家都习惯在餐桌上给小辈、客人夹菜,筷来箸往,以表盛情。人与人之间是亲密了,但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途径。北京、浙江、甘肃等省市率先倡导民众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受到疫情影响的当下,大家或能自觉执行,但疫情好转后,很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又把公筷公勺放到一边了。

  据媒体公开报道,公共卫生专家指出,除新冠病毒外,其他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如慢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存在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发生率通常低于30%,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

  所以说,即便没有疫情,我们也应该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一把公勺、一双公筷,背后呈现的是文明理念的更迭。 我们不能再陶醉于过去的陋习之中,而应来一次“餐桌革命”。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像在疫情期间宣传勤洗手一样,要在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上广泛地宣传,让使用公筷公勺家喻户晓。

  其次,家庭用餐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所说,难就难在没成习惯,少数和小众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只要养成习惯,小众变大众,就不觉得难了,大家都自然而然养成良好习惯。笔者建议,即便是亲人之间,也当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为人父母的,要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言传身教,一代做给一代看,孩子也就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最后,相关部门、餐饮企业要勇于担当,多做公筷公勺推广工作,多在细节上动脑筋。比如在公众聚餐场合,公筷公勺应区别于普通的餐具,可以在公筷公勺上印制“公筷(勺)”的标识或提示语;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可以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公筷公勺宜为红色或白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备用筷。这样消费者使用上更加便捷,也不会出差错。还有,行业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到餐饮企业购置公筷公勺还是有成本投入的,对于主动积极落实公筷公勺的餐饮企业,也可实行奖励政策。

  尽管现在疫情已经转向常态化防控,但我们还是不能粗心大意。即便将来疫情彻底好转,使用公筷公勺也应成习惯。(刘宝庆)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6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