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原标题: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导读: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郑晓鸿 首都体育学院 一、体能训练概述 ? (一)什么是体能训练 ? 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郑晓鸿 首都体育学院 一、体能训练概述 ? (一)什么是体能训练 ? 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 种身体练习等手段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以及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郑晓鸿 首都体育学院 一、体能训练概述 ? (一)什么是体能训练 ? 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 种身体练习等手段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以及发展运动 素质的训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 灵敏等)。 ? 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 练两方面。 一、体能训练概述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 在多年、全年训练中,要合理地、全面地、有计 划地安排体能训练。 ? 体能训练的安排要根据训练对象、运动项目、训 练时期的不同,做到因人、因项、因时而异。 ? 体能训练内容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 等相结合。 ? 应经常检查体能训练的效果,使之全面、协调、 按比例地发展。 二、力量素质训练 ?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 向心收缩(等张收缩) ?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 收缩。这种收缩的特点是,肌肉收缩使 肌肉的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 而引起身体的运动。 ? 向心收缩的特点: ? 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肌肉在整个关节 活动范围内以同样的力量收缩是不可能的。 ?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 点称为“顶点”。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 肌肉进行向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不是 肌肉的最大力量。 ? 因此,在整个关节的运动范围内,只有在 “顶点”肌肉才能有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 这是等张训练的不足之处。 静力收缩(等长收缩) ? 当负荷达到或超过某一数值时,肌肉在收缩时 不能缩短,但肌力却达到最大值。这种肌肉收 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 特点:肌肉等长收缩时,虽然收缩力量达到最 大值,但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 机械功。 ? 当其它关节在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的调节 下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 定的位置,为其它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顺做等长收 缩。 离心收缩 ?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称为离心收缩。如股四头肌在完成蹲起运 动时,需要向心和离心两种形式都发挥作 用。 ? 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 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 蹲,起缓冲作用。因此肌肉作离心工作也 称为退让工作。起立时股四头肌开始作向 心收缩,使身体回到原来的位置。 ? (巴尔博拉-斯波塔科娃(捷克)以71米42夺得金牌 ) 等动收缩 ? 等动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是指在整个关节运 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 自由泳的划水动作就是典型的等动收缩。 ? 要让肌肉做等动收缩,必须有专门的仪器设备。 即等动练习器。仪器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速度控制 器。速度控制器可以保证无论参与工作的肌肉在 收缩时产生多大的张力,其收缩速度不变,同时 速度可调。在练习中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 择适当的速度。另外还有力量的测试和记录装置, 用来评定运动时的肌肉力量。 (二)力量素质分类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神经肌肉系 统的潜力对抗外力的一种力量素质。 ? 快速力量是神经肌肉系统以尽快的速度发 挥最大力量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在最短的 时间内最大用力的能力。 ? 力量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承受负荷(负荷 为个人最大负荷的30%左右)对抗疲劳的 能力。 (三)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 肌肉长度 ? 肌肉在收缩时的初长度与肌纤维中每个肌节的长 度有关。肌节的长度可以影响肌纤维收缩力量。 ? 肌肉的收缩速度 ? 利用等动练习器测定不同速度伸膝运动时的肌肉 力量,可以看出,伸膝力量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 肌肉体积 ? 肌肉力量的大小与肌肉的体积有关,肌肉体积越 大,力量越大。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 主要是由于肌肉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 肌肉的神经调节 骨骼肌中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对牵张敏感, 由于肌梭和肌纤维的排列成并联关系,因此当牵张 骨骼肌时,肌梭也同时受到牵张。肌梭受到牵张后 会立即反射性地引起受到牵张的肌肉产生收缩,使 肌肉力量增大。 存在于肌腱中的高尔基氏腱器官(腱梭)也会 影响肌肉力量。当肌腱所受的张力达到一定水平, 腱梭就会向脊髓发放冲动,反射性地通过中间神经 元,对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肌肉的活 动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具有保护的意义。是为 了避免肌肉的张力过大,造成肌肉和肌腱损伤。力 量训练会使腱器官对张力的敏感性下降,使肌力增 加。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也可以影响肌肉的力量。 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肌肉力量:其一 是改变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其二是改变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如果在完成同一动作时,肌肉力量增加了,就意 味着有较多新的运动单位参与了工作,或是同一运动 单位中,冲动的频率增加了。另外在神经系统的调节 下,改善了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与支持肌之间的 相互协调关系。因为协同肌和支持肌的力量相对提高 了,同时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得到改善,就可以使主动 肌更有效地完成动作,发挥更大的力量。 性别 年龄在10到12岁以下的儿童中,男孩的力量仅比女 孩略大一点,但此后性别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力量的 差异逐渐增大,男孩的力量明显大于女孩。这种变化是 由于雄性激素增多造成的。雄性激素可以促进肌肉和骨 骼的体积的增大,因而肌肉力量增大。成年女子的平均 力量是男子的2/3。但不同肌肉群力量比例是不同的。 虽然女子力量低于男子,但是通过训练男女之间的 差别会逐渐减小。 年龄 人在成年之前,力量增长很快。肌肉体积的增长 与力量的增长成正相关。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 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如果不进行 力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同其它器官系 统一样开始下降。20-30岁之间的肌肉力量最大, 以后逐渐下降。65岁的老人的力量大约只有20-30 岁青年人的80%。 (四)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 1、超负荷原则 ? 在肌肉力量训练中,如果只是用对抗平 时常遇到的阻力进行练习,肌肉力量只 能保持在原有水平,而用超负荷进行训 练,可使肌肉力量明显的增加。 ? 2、渐增阻力原则 ?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必须定期增加训练负荷,力 量素质才会不断增进,而且负荷的增加必须是渐 进的。 ? 3、由大到小原则 ? 所谓由大到小原则是指在负重抗阻力训练中,先 进行主要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 肉群的练习。这是因为小肌肉群比大肌肉容易产 生疲劳。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故大肌肉群 必须在小肌肉群疲劳之前进行练习。 ? 4、专门性原则 ? 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进行力量练习的身 体部位的专门性及练习动作的专门性。在进行力 量训练时,应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 并尽可能地模拟其实际的动作结构及动作的节奏 与速度。 ? 5、合理的训练间隔原则 ? 力量训练的时间间隔是多少才能保证已获得的力 量不消退,并使力量得以有效地提高,是人们关 心的问题。研究表明,对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 隔天训练的效果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及儿童体质调查结果显 示,身体各部分力量发展在时间上是不一 致的。腰腹肌力量发展较早,高峰期在19 岁。下肢爆发力的发展高峰期为22岁。因 此,身体各部分力量素质发展的高峰期在 20-23岁。 ? 在发展中小员的力量素质时,教练员应 注意: ? (1)对中小员应注意安排小的运动负荷, 采取高频率的快速收缩的力量练习手段,而不是 极限力量性的力量练习手段。 ? (2)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 力量素质的发展不能影响或妨碍其它身体素质的 发展,尤其是不能妨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发展。 ? (3)力量素质的发展以在中小学生力量素质发展 高峰期年龄段效果为佳。 耐力素质的训练 ? 一、什么是耐力素质 ?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克服工作过程中所产 生疲劳的能力。 ? 疲劳就是由于工作而引起的工作能力暂时 性的降低,其表现为工作较困难或完全不 能继续按以前的强度工作。 ? 疲劳可分为:智力上的疲劳,感觉方面的 疲劳,感情上的疲劳,体力上的疲劳等。 总之可分为心理的疲劳和生理的疲劳。 耐力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耐力训练,就是要保证 运动着的器官有足够的能量储备,有迅速 消除代谢产物的能力,以及通过训练提高 内环境的机能稳定性。 ? 机体工作时供能分为:有氧、无氧非乳酸、 无氧乳酸。 ? 极限强度、次极限强度且持续时间为几秒 到十几秒的运动非乳酸供能占比重最大。 ? 次极限强度、大强度而时间较为短暂的运 动糖无氧酵解供能占主要地位。 ? 中等强度以下,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主要 由有氧供能占主要地位。 ? 发展非乳酸供能要应考虑: 1、非乳酸能供能恢复较快,2-3分钟间歇即 可恢复。 2、ATP-CP在肌肉中的储备不是很多,在第 三次重复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组间间 歇要安排7-10分钟,以使机体能有一个较好 的恢复。 3、进行活动性休息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神经中 枢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以便承担下一次练 习的高强度工作。 ? 发展乳酸供能要应考虑: 1、血乳酸含量越高,对有机体刺激程度越深。 2、血乳酸最高值往往出现在间歇期内。 3、实验证明,随着练习进行,血乳酸含量的最 高值越来越接近于上一次练习的结束时刻。 4、休息方式的采用。 ? 发展有氧要应考虑: ? 1、氧利用能力的发展。 ? 2、氧运输能力的发展。 ? 3、积极性休息。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