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直播回顾丨“优雅人生”始于0-3岁形成的好习惯

原标题:直播回顾丨“优雅人生”始于0-3岁形成的好习惯

导读:

  早期儿童发展部秉持“爱在开端,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国际项目引领、专业课程研发、亲子活动实践、家庭养护支持、社区活动开展等多元服务,为0-3岁儿童健康成长、家长科学育儿...

  早期儿童发展部秉持“爱在开端,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国际项目引领、专业课程研发、亲子活动实践、家庭养护支持、社区活动开展等多元服务,为0-3岁儿童健康成长、家长科学育儿理念及行为的养成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服务。

  7月18日,北京凉爽的雨后清晨,我们又一次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此次,我们聚焦的问题是“0-3岁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众所周知,在幼儿养育过程中要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懂礼貌、爱阅读等。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仅需要家长们有耐心、肯坚持,还是需要有方法、讲技巧。周教授在好习惯培养上帮助大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梳理出培养幼儿在“生活自理、建立关系、意志品质、服务他人”四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家长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独立完成其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事物。周教授用解活的案例展示了仅10个月的宝宝,抓握等精细动作和肢体协调性就已经发展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独立进餐的能力了,此时,家长应给予幼儿独立进餐的机会,切勿过度包办代替。还有18个月的宝宝,也可以培养自己穿脱衣物的尝试;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进行如厕练习,自己叠衣服,自己盛饭、吃饭等。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宝宝未来形成独立、自主、自信、自控的健康人格。

  别看0-3岁宝宝小,这些小机灵鬼儿们天生就有着社会交往的能力与需求,周教授展示了两个生动的案例:来自日本的家庭中,温馨的亲子氛围,家长榜样力量的影响,使得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人儿就能够有模有样的完成基本的社交礼仪,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礼、守节有矩的家庭。来自新西兰的两个1岁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交流方式,能够主动打破陌生壁垒,形成交往,最终一起度过愉快的相处时光。所以,低幼时期,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宝宝交往行为的启蒙,不仅自身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也要为宝宝提供交往的空间。

  许多家长不理解,低幼时期还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独立进餐,因为家长过度包办代替,幼儿习得性无助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形成过度依赖、缺乏自信、畏惧挑战等负面性格。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要能够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让宝宝尽情游戏,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敢于直面挑战、承担责任、主动探索、专注的独立解决问题。

  人是社会性的,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宝宝的养育还要关注社会适应性的建立。从出生开始,宝宝就会对抚养人做出建立亲密关系的表情和行为,当他融入到集体生活时,也会主动出现交往的需求,此时应抓住时机培养宝宝的公民意识,在能够服务他人的行为习惯中,逐步建立集体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行为,未来能够与周围人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更加顺畅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

  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论习惯养成”中所言: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家长与教师携起手来。“优雅人生”从0-3岁培养好习惯开始!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