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
导读: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通过有目的的环境设置,包括但不限于老师和家长共同营造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辅...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通过有目的的环境设置,包括但不限于老师和家长共同营造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辅助由易到难的教学环节,将五大领域的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游戏、手工、音乐、舞蹈、课堂话剧表演、绘本故事等教学环节中。所有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儒家文化的仁爱意识及专注力为指导思想,将儒家文化现代化用于以上的教学手段。
这套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将儒家文化有机的融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三大特色较为显著。
1.符合民族文化背景,将儒家文化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现代化,易于幼儿理解,便于教师操作,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涵养幼儿仁爱而专注的性格。
2.将儒家文化有机地融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提倡幼儿全面发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序有效地设置教学内容。
儿童性格养正教育体系,以儿童性格养正理论为基础,以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为核心,以相应的环境设置、教具和学习用具为辅助,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完整的儿童性格养正教育体系。
1.性格与成功、未来、命运关系重大,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即已形成。所以古人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此语道出了早期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佳时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是童蒙时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养正”。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性格涵养,好性格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2.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历时76年,研究268位男性幸福人生的关键调查研究表明: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良好性格。而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七岁之前。
3.BBC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7 Up》~《56 Up》),历时49年记录了14个孩子的不同人生,表明:性格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
4.性格养成的第一个敏感期是0-3岁,第二个敏感期是4-6岁,孩子后天包括言行在内的一切皆来自对成人的模仿,模仿定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因此,幼儿的模仿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5.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从创立至今已经历了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时间里,有1000个学员自愿成为我们的研究样本,从入园开始即接受我们专业研究员的贴身记录,直至毕业后,依然不定期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和性格发展情况跟踪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整理,我们发现:越早进行性格养正教育,越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七岁之前,是幼儿性格养正的关键期。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的一生意义重大。七岁之后,性格定型,再想要修正,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严重的西化倾向,过度推崇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不经本土化改造的教学理念,造成幼儿身心成长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裂,无助于、甚至阻碍了儿童的科学发展。
2016年11月19日央视《早间新闻》报道——深圳乐学乐园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创设的系统教学方案“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日前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高度肯定。专家们普遍认为,该套教学法在涵养孩子的共情意识、文化认同及专注力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代表了中国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儒学现代化方面更是有创新的成就。
中国的幼儿早期教育能追溯到孔母授学和孟母教子,而中国一直没有立足民族文化背景的本土化幼儿教育教案。这一直是业内专家心病,是行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严重的西化倾向,动辄就是蒙台梭利、瑞吉欧等西方的幼儿思想,过度推崇西方的“自由”’、“孩子天性”等观点,忽略了人成长中需要具备的“专注力”、“坚韧”等宝贵品质。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难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填补国内幼儿教学法空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幼儿园和老师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了这套教学法,幼儿园可很轻松地开展性格涵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