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语言扶贫论坛举行 提高语言能力助力脱贫攻坚
导读: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表示,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多数贫...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表示,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多数贫困地区实现推普广动员、广参与、广覆盖,贫困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通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减少,交流交往能力有所增强,职业技能明显提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表示,语言可以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与信息的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就同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语言减贫,在宏观层面是要推广普通话,同时促进地方语言(包括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增值;在个人和家庭层面,既要提升语种能力,又需重视语言技术的应用。
国际上关于语言与贫困的研究有著名的“费希曼—普尔假说”,即富裕的国家语言较为统一,具有“同质性”;较贫穷的国家语言具有多样性,即“异质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说,不是说语言多样化就绝对贫困。从某个角度说,语言多样性会促进经济繁荣,而且在民族地区强调语言多样性会在文化上更易被接受,各种交流开展起来也更方便,更有利于脱贫攻坚。
武汉大学教授赫琳指出,要阻断贫困的代际延续,还要注重发展技能培训与语言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要防止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新贫困。(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