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教育专家罗玲:情绪管理好孩子自然更优秀!
导读: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孩子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闹,很多时候搞得自己是手足无措,该怎么及时地帮助他,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有效平复呢?听罗玲老师告诉你。 ,敬请小伙伴们群内关注!)以...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孩子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闹,很多时候搞得自己是手足无措,该怎么及时地帮助他,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有效平复呢?听罗玲老师告诉你。
,敬请小伙伴们群内关注!)以下内容来自《【微课堂】儿童教育专家罗玲:如何帮宝宝做情绪管理》笔记精选,分享给各位妈妈们。
现实生活中,新手家长常常高估了宝宝,儿童大脑的发育特点是:感知方式不同、发散式注意力、没有自传式记忆、执行控制能力很弱、右脑感知,逻辑思维能力弱,以类推方式思考,诉诸情感情绪。发脾气哭闹时,大脑完全被杏仁核所劫持,受情绪脑所控制,负责自控的上层大脑直到25岁左右才真的建造完成。
当我们看到他不是一个乖宝宝,而是一个探索者、实验者、沟通者、学习者、思考者和行动派等等时,我们看到这些角色时,我们才是读懂了他。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适应能力强,常常为孩子社交退缩、胆小、不适应幼儿园等等而烦恼。那么这些好的状态是怎么来的?
同时,孩子跟家长会由此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我们都知道,这个安全依恋关系,是孩子未来一生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基础。
根据我对大量家长接触的经验,我发现,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能够以这种方式读懂孩子、学会了如此跟孩子互动、连接,那么,在孩子以后长大的各个环节里,这位家长就更有可能做到跟孩子建立高质量的连接。在这种有效连接的前提下,很多所谓的教养问题,就根本不会存在了!
妈妈的情绪是稳定的航母。即使高反应气质、天生暴脾气的小孩,有这样的家长,也可以发展的很好。家长自己的油罐满,才能给孩子加油。
1)认知上,对待孩子的接纳——知道,孩子此刻的表现取决于他的:a:年龄阶段特点;b:此刻的状态。
与宝宝建立接纳连接、增加自己的游戏力、多和宝宝玩乐、正面沟通、对孩子欣赏(晒娃)、品味美好、建造大本营(例如:好事百宝箱、成长记录本、大花园故事、小空间、家族史、经典的童话故事)。
A:家长自己HOLD住,不抓狂。平静陪伴。孩子哭闹的后一半,通常不是因为最初的事情(他已经忘了),而是因为家长的态度——暴怒、冷漠、抛弃;只要家长平静,抱抱孩子,通常他们很快会平复下来。孩子大一些后——过多的辅助、鼓励、围观、压力、不真实的回应,都会加剧孩子的情绪。
B:对小宝宝——转移,人物、环境、事件、做法的转换。不让他在自己的情绪里陷入太久。对小宝宝不必马上接纳共情,而是需要转移一下。
3—5岁的宝宝,接纳共情,以他的语气说出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安抚抱抱。提出替代方案,引导下一个活动。大哭不止,暂时不共情了,安抚、找个借口走开一下、随着回来看看。做点平静的事情。给他练习自己平静下来的机会。
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孩子特别无礼的情况,严肃指出他行为的错误、周围的情势、家长已经付出哪些努力,对他有那些期望和要求。给出简单的指令。而不是一味的哄和迁就,让孩子变得以后更加爱抱怨哼唧,凡事都怨外界。
A、孩子的表现不都是您教养的结果,您不负全责。每个孩子个性、气质类型都不同。高反应气质宝宝占20%。
F、敢于直面生活随机带来的一切,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究竟是什么,而是我们是否有积极、正面诠释生活的能力。这才能帮他应对未来的各种情况。
这是敏感期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能做的很少就是平静陪伴。等孩子情绪平复后,认真地跟孩子解释一下,即便孩子再爆发出更强烈的哭声也不要害怕,因为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被理解了,所以会更激烈地哭一下,但是很快就会结束。并告诉他,下次如果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要提前提醒妈妈,妈妈就会注意到的。孩子小的时候是可以这样处理的,但是等孩子大点了,家长不必一直小心翼翼了,要恢复正常了,因为孩子3、4岁以后,他就具备能力自己来应对外界各种各样意外的发生了,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学着去适应。
问题7: 六岁女孩,1、每天早上起来后习惯性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紧时间2、吃饭时总是小动作多,不专心3、自己的物品不整理。
孩子磨蹭,不同年龄,各个阶段都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可以看老师的书,六岁了,其实,应该在很早,3、4岁就应该学着带动他,让孩子知道有一些时候,我们就要抓紧,是有时间限制的,要用各种各样好玩的方式去带动他,让他感觉好玩儿,而不是催促,催促太多反而会导致孩子的磨蹭,从而失去对时间的感知。吃饭时小动作多,不专心,也是很早要给她养生一个好的习惯,真的饿了再吃,比如说告诉她吃完饭给她安排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她就会抓紧吃,吃饭结束了就可以玩游戏了。6岁的孩子还不能做到把自己的物品完全整理好,给她降低难度,一次做一点,一次做一点,会越来越好。
问题8:发现很多孩子会出现一些手上的小动作,比如咬手指甲,还有睡觉时触摸某床上某件被单等,我的孩子四岁半近段时间就出现把衣服或被单折成一个小尖角,然后用食指指腹反复触摸,最近就越来越明显,只要稍微一闲下来就开始这样甚至有时要做啥事前还抓紧时间摸几下。早前两岁左右开始发现睡觉前偶尔喜欢摸衣服角或被角,现在就越来越明显。有说这是因为孩子紧张的一种表现。我想咨询罗玲老师,现在应该怎么去慢慢淡化这个习惯(怎么去释放孩子的内在压力)
建议家长首先不要就这种情况对孩子做过多的说教、管制,而是平时其他方面正面建设做好,比如说多带孩子自由玩、发展体能啊,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很多时候,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些小毛病都是阶段性的,当您持续地给他做正面建设,他能力提升之后,过段时间,他这些小毛病是会消失的。也确实有一些孩子他天性比较敏感,比较容易紧张、焦虑,家长能做的也是要耐心,多给孩子做正面建设,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孩子能力提高了,才有自信的资本,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去做事情,可能开始她不敢,给他降低难度,慢慢孩子这方面表现就会越来越好。
答:首先不知孩子多大了,如果3岁以下的孩子,这个很正常,因为孩子表达不出来,对于很小的宝宝来说,妈妈和他就是一体的,他打妈妈就是因为他不喜欢这样的状态,你就要帮我改变这种状态。我觉得家长应该握着他的手,不要回打他也不要被他打,看到他要打的时候,要握住他的手,而且要握一会儿,要让他感受到妈妈比他强大,妈妈可以控制住他,这种控制是可以让他有安全感的,事后要告诉他,我知道你有情绪不开心,但这种情绪不是我造成的,不应该打我,要跟他说清楚,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家长更应该跟他说清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