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
导读:
36、态度: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37、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
36、态度: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37、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行为不是自己愿意这样做,而是迫于外界强制性的压力所采取的一时性的行为。
38、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认同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实际的。
39、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40、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42、寂寞: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44、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46、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自我揭露让他人在一定程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47、爱情: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49、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得权力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50、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51、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52、正式规范:是存在于正式团体中的规范,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且由上级或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57、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团体从表面一致的压力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使得团体不能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
58、社会传染:当有的成员做了某件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效仿他。激动的群众的行为具有传染性,就好像感冒流行一样。称这种现象为社会传染。
59、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62、偏见: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65、心理健康:指个体能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而且始终能与社会相和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