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迷踪和社交网络下的人际关系
导读:
这是一部“桌面电影”,电影全程的故事都是在一块电脑屏幕上完成讲述,镜头在视频电话,Google、Facebook、ins、tumblr、youtube、twitter等软件...
这是一部“桌面电影”,电影全程的故事都是在一块电脑屏幕上完成讲述,镜头在视频电话,Google、Facebook、ins、tumblr、youtube、twitter等软件或网站中来回穿梭,但却始终不跳脱出来这一块小小的屏幕,这种形式充满了某种新奇以及实验性质。今年可谓是“桌面电影”崛起的一年,前有以暗网为噱头的《解除好友2》,也有讲述网络犯罪的《网诱惊魂》,而这一部《网络迷踪》,则是主打人肉搜索。
为什么桌面电影能够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这其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移动互联网到来后的这几年,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侵占了我们的生活,几乎所有人,都会把自己的大量时间投射到互联网之上,在社交网络里,人们也总会留下自己的动态。
桌面电影是一种天然的第一人称视角,小小的屏幕也给人以极强的窥探感官,但狭小的空间在画面呈现上,也是有着无可避免的局限性的,所以,如今的所谓桌面电影,也多以悬疑类型片为主,无法通过炫目的视觉感官留住观众,便只能在剧情设置上做文章,以悬疑做钩子。
但《网络迷踪》还是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电影类型上,《网络迷踪》也的确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片,但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在情感铺垫上下足了功夫,除了悬疑的钩子给人以畅快淋漓感,电影通篇看完,也还是能够感动到观众。
电影以一家三口的成长过程中的无数记录视频为开端,15年时间,浓缩在如同PPt展现的系列图片或视频之中,从Windows电脑到MAC,一对新婚夫妇从孕育了新生女儿,到女儿长大成人,到女儿上高中,再到妈妈罹患大病去世。十数年的时光飘忽而过。电影的主线剧情以女儿的失踪为正式开端,父亲遍寻不得,便开始登陆女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自己试图挖掘线索,最终破获一起“谋杀”案件,救出九死一生的女儿。
在跟随这位父亲通过社交网络寻找女儿失踪线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父亲强烈的情绪,一方面是我们有极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在跟随的去找寻那位失踪的少女,迷惘丛丛,一个线索接着一个线索的到来,一个线索接着一个线索的断裂,扑朔迷离,剧情反转又反转。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通过父亲的“人肉搜索”的动作,真切的感受到,一对父女在妈妈这个角色缺失之后,两者关系之间的隙缝。
所以,电影自始至终有着两条明显的线,一条是女儿失踪,父亲通过不放弃的精神,最终寻回女儿的明线。这条线是抓人情绪的,一条则是妈妈过世后,父亲与女儿的微妙的关系在通过这个事件之后,得到了释放,这条线是抓人情感的,并且极其温暖。
母亲的逝世其实是对这个家庭巨大的打击,父亲时常沉浸于悲伤之中,但从来都是对人避之不谈,女儿也同样如此,表面上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延续着一直以来的温和性格,生活一团波澜不惊,其实各自都是强捱着坚强,母亲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红线,电影中又一个线索非常明显,在故事的开端,父亲于女儿在Messnger上聊天,对话末了,父亲在对话框里打下那一句“妈妈也会这样想的”之后,顿了一顿,最终还是删除了,电影的最后,在一次对话里,父亲终于能够坦然的发送这句话,无疑代表了父女关系的真正破冰。
电影《网络迷踪》之所以让人觉得精彩,一方面在于她的故事结构处理得当,内里情感也诠释到位,同时也在于电影也完美的对应了当下由社交网络里折射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在社交网络里总是会呈现出一些与现实当中不一样的某一面,像是某种特质的放大,沉默的人或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或惜字如金,宽容的人或斤斤计较,睚眦必究的人或豁达,乐观的人或悲观,深沉的人或低俗,这充满了某种我们了如指掌的吊诡,在电影里,当女孩被误判死亡的时候,社交网络上发生了一场庞大的怀念,那些明明在现实中与失踪女孩关系普通的同学,纷纷站出来发声,表演着难过和哀伤。
作为从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过来的这一代人,我们都曾有过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社交网络里的经历,他们任由时光冲刷,却始终留在那些角落里,除了在时刻线上被慢慢刷到了第二页第三页,一切还是如昨。你所有的痕迹一直都存在,只要愿意的话,通过一个人所有社交媒体的动态,是足以拼凑出一个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清晰形象。
在过往的某些桌面电影里,又或者在许多的诈骗案件里,人们往往将人肉搜索当作是一种可怖的危险行为,但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电影《网络迷踪》便是一次完全正面的人肉搜索。
从更现实的纬度来看,如今的社交网络上的确充斥许多的喧闹和浮夸,矫饰与伪装,他的确越来越像是一个个大型秀场,人们总是一窝蜂的追随着同一个话题,说着同样的话,但我还是始终相信社交网络表达的初衷,也始终愿意相信,在一片片喧闹嘈杂的声音之下,有真实的人,和他们默默的真情流露,如同这一部《网络迷踪》,底色都是温柔和真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