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亲子间的超限效应

原标题:亲子间的超限效应

导读: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很多家庭都陷入了焦虑之中,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初二学生小梅的感受是:“面对期末考试,妈妈比我还紧张、还焦虑,她带给我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学业压力,让我无...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很多家庭都陷入了焦虑之中,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初二学生小梅的感受是:“面对期末考试,妈妈比我还紧张、还焦虑,她带给我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学业压力,让我无奈又烦恼。”

  对于小梅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直升机父母”,时刻监控着她的一举一动。刚放学回家,爸爸就督促她写作业,态度强硬。而妈妈不太认同爸爸的教育方法,她不喜欢爸爸强迫孩子学,她强调学习方法。妈妈总觉得小梅不懂方法、不会学习。于是,妈妈一遍遍地告诉小梅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好的方法,怎样学习最有效。每次小梅学习的时候,妈妈都会找各种理由进她的房间,问学了多少?还有多少作业?要写到几点?是否遇到什么问题?甚至有时候进去就不走了,坐在身边看着孩子学或是检查她的作业。如果小梅问她题,她会很开心地讲解,但同时也会把孩子卷子上的所有题都检查一遍,把她认为有必要给孩子讲讲的都讲一遍。这让小梅厌烦不已,根本不想再听或继续学习。

  大连第二十四中学心理教师马爽在了解了这个案例后说:“小梅妈妈的这种做法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小梅妈妈在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时的超限效应引起了孩子极度的抵触和逆反,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

  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老师、家长如果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弟子规》教导我们“话说多,不如少”,就是因为过于琐碎、过于唠叨只会引发抵触和逆反的超限效应。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7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