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作为女性我希望女生的各种性格特质都能被尊重

原标题:作为女性我希望女生的各种性格特质都能被尊重

导读:

  性别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标签之一。对这个标签的定义和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的讨论。在成长中,我们也或多或少曾触碰过这个标签敏感的界限。  上周,我们向清新时报的读者们发起了征集,邀...

  性别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标签之一。对这个标签的定义和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的讨论。在成长中,我们也或多或少曾触碰过这个标签敏感的界限。

  上周,我们向清新时报的读者们发起了征集,邀请大家聊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些被人吐槽不符合自己生理性别的时刻。

  在征集到的120份问卷中,有女生因体毛问题而困扰多年,也有男生因理科不好被评价“不像男生”。

  高中喜欢物理,大学喜欢飞机,总之就是偏科的科目与性别严重不符(传统观念中),都会被人评价“不像女孩子”。这一度让我爹妈非常头痛,怕我以后从事“男孩子的工作”。但我比较幸运的是父母都非常开明,就算他们觉得这样“不合适”,也会支持我的想法。

  我一直比较喜欢物理,因为“记忆力巨差但是理解能力比较好”,于是高中学了物理竞赛。一开始我妈妈很不希望我学这个,她可能更希望我成为一个温婉贤淑的文艺青年吧,就是那种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女孩子。不过她最后还是支持我的,于是我成了物理竞赛班里唯一的女孩子。因为这个“特殊”身份,教练日常会比较照顾和关心我,竞赛班的男同学们也是把我当大熊猫一样。于是我会有被偏爱的感觉,但我觉得只要能像看待其他人一样看待我就好了呀。

  现在我又想转专业去航院,因为发现搞飞机好像更酷。我妈也愁得不行,觉得“这不是女生该干的活”。

  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非常正常,我也并不喜欢人们对于性别与学科之间关系的刻板印象。不同性别的某些特征只在统计意义下成立,比如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也许统计了足够多的样本之后,发现总体趋势确实是这样。但是统计结论对单个人的意义是有限的,用这种结论来给每个个体下定义是不科学的。

  那年寒假第一次自己决定把头发剪更短,露出耳朵(小学其实也有过,我妈要求的)。大年初一中午家庭聚餐,我妈开始又嫌弃我的发型,说我不男不女。我姑姑听后问我:“你不穿裙子,你是男生还是女生?”

  我平常经常在脑海里想象这样的场景,想象我要怎么反驳,怎么怒斥,但那一刻我脑海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

  我嫂子这时开口说以后有很多工作岗位都会要求你穿裙子的。餐桌上还有其他人,还有几个我同辈哥哥姐姐,但我最后也没说话。

  态度转变最激烈的是我去打耳洞,我妈说“你打耳洞不像男生”,跟我吵了三天三夜。我意识到和我妈讲道理没有用。

  但是我也不想跟我妈闹得很僵,所以我回家都会带小小的纯银耳钉。其实主要就是不服气,我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在我被说服之前,我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就算你自己让步了,别人也不一定会觉得开心,你自己并不会从迎合别人得到什么实质的快乐,那还不如让自己开心就好啦。

  我并不是说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是说不要太执着于别人对自己一些特点的意见,比如我坚持自己做的都是不会影响到别人,只是我自我表达的一些事情。

  因为不喜欢和男生打闹,也不喜欢剧烈运动,小时候多和女孩子扎堆玩,被人叫做“假姑娘”和“娘娘腔”。

  五年级的时候是中队长,有一天值日的时候被一个学长当面说“娘娘腔”,我感觉仿佛被当众凌辱,很生气,把他的名字记在了说脏话的公示栏上。后来那位学长去找大队委的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叫我把他的名字擦掉,那位老师说:“他说你‘娘娘腔’,又没有骂脏话。”那位学长和他的玩伴是我童年的阴影。他们不怀好意的笑让我又恨又怕。

  上初中以后我一直刻意表现得不那么“娘”,和女生保持距离,用“很男生”的方式说话做事。只要能够意识到,我就会尽量控制我的小动作。但是怎么可能一直控制自己的言行呢?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喜欢被别人拍照和录像,因为那会让我自己知道我演得很烂。我恨自己总是无形露出那些刻板印象中被认为很女性的动作和腔调,但是我拿自己没有办法。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不关乎善恶和对错。小孩的表现最不加修饰和遮掩,我喜欢和女孩玩就和女孩玩,其他男生看不惯我就会说我。我“不像男生”是真的,他们看不惯我也是真的。但是正如我认为我自己没有错一样,他们看不惯我也不能说他们有多大的错。他们不过是遵从内心的某种指引那么说那么做罢了。小孩子的世界注定会发生各种激烈的碰撞,我们便是在这碰撞中成长,如果最终没能张扬自我,起码可以学会保护自我。

  初中学跆拳道,和男生称兄道弟,有时候遇到班上男生欺负女生也会骂回去或者打架,被当时的班主任怀疑是同性恋悄悄找了家长。

  高中住校,剪了短发,也从来不穿裙子,经常被我妈说能不能像个小姑娘一样,当时只是觉得唠叨,觉得烦,但因为学业问题不太上心。

  高考结束后,我家里人都认为女生应该学一个轻松的专业,将来要结婚要顾家,说女孩子不要事业心那么重,当时受到的打击还挺大的,那个暑假情绪都不太稳定,一点小事就会跟父母很激烈的吵起来,有一种存在意义被否定的感觉,虽然可能这种意义本身就是虚无的。

  大部分评论其实还是善意的,但是这种善意会让当时的我更难过,一度陷入一种怀疑自己的状态。现在想想其实那些人,包括我的父母都只不过是囿于传统的性别定势中,但我们本就不必遵循传统而活。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为了进入清华所做的努力,进入清华后的挣扎,都是想要抛开更多的世俗观念枷锁,更有底气地追求自由的生活。

  我爸爸、妈妈和男朋友说,女孩子就要会做饭,然后说我这样是嫁不出去的,导致我最讨厌别人称赞我贤惠,然后自暴自弃,没有动力学习做饭,内心里就想跟他们对抗。

  我觉得他们固化了我的角色,我不一定是个母亲,我也不一定需要结婚,就算将来我要当个母亲,不会做饭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母亲了吗?

  可能我有点极端,但是我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还是不舒服,我希望他们首先能看见我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身为一个女的能有什么价值,包括生孩子还有做家务。如果他们看不见,我宁愿跟他们对抗。

  小学时候上体育课喜欢玩,爱跑来跑去,老师估计也是怕出事,我们一跑就会被说“疯”。我是她口中最“疯”的女孩子之一。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只针对班里的两三个女孩,说我们太疯了,而且骂得很凶。那时候有点朦胧地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对,不过没关系,也没有留下太大的心理阴影(手动龇牙笑) ,我们还是该玩玩该跑跑。

  前段时间我家和妈妈同事一家去旅游,对方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小女孩,特别聪明懂事,跟我小时候一样,喜欢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当时我妈妈说“有点不像小女孩”,我就据理力争地怼回去了,我说:“这就是她自己啊。”

  前几天,我爸说有个男孩的家长说,现在的教育打压了小男孩的天性,因为小男孩天生活泼。我感觉听着就感觉特别扭:“难道小女孩就不活泼了吗?我觉得这是人类小孩子的天性。”

  我觉得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最关注,或者说认为其不合理之处,是在于我们在用一种框架在告诉小孩子“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我希望我们未来能更加尊重个体的特点,认识到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用一个粗糙的“性别”来刻画一个人。比如我旅游时候遇到的那个小女孩,现在让我描述她,我会说她是一个有求知欲——深入思考甚至会讨论哲学问题,单纯善良,坚强独立的小孩子;而不会评价她“有点不像小女孩”。

  作为女性我可能还会有一个希望,希望各种性格特质都能被尊重,比如具有现在所谓女性特质的男生可能会在某些情形下被嘲笑,这可能来源于我们认为女性特质本身就是second best的想法。

  在七个故事中,有读者仍为现状焦虑,迷惘彷徨,也有读者期待改变,迈出了自己勇敢的步伐,甚至开始影响周围人的观点。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0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