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体能训练法_图

原标题:体能训练法_图

导读:

  体能训练法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体能训练法 体能训练法 一 、体能训练概述 二、体能训练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四、对参训个体特征的...

  体能训练法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体能训练法 体能训练法 一 、体能训练概述 二、体能训练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四、对参训个体特征的了解 五、五大素质的训练方法 六、体能训练的误区 七、设计一堂完整体

  体能训练法 体能训练法 一 、体能训练概述 二、体能训练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四、对参训个体特征的了解 五、五大素质的训练方法 六、体能训练的误区 七、设计一堂完整体能课 ? 体能训练概述 ? 体能训练是公安民警训练的基础性课目,体能是一切警务技 能的基础,是解决“打得过、追得上”问题的关键。在培训 教学实践中,民警对体能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针 对上述现象,教官组一致认为首先从解决民警的思想问题入 手,将单纯的“体能训练是公安工作的需要”扩展为“既是 公安工作的需要,更是民警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民警的根本利益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阐述体能训练的重 要性,扭转民警对体能训练的抵触和畏难情绪。 ? 从体能教学的方法上讲,应当“提倡健康生活、快乐训练” 的理念,强化体能训练的趣味性,改革以往体能训练的枯燥、 疲劳的方法,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既不降低民警体能 训练的强度,又寓教于乐提高民警的体能。教官组提出了体 能训练方法的“快乐、新颖、激励、竞争”四要素,来引导 学员开阔思路,创新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同时将重复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其他方法讲授给学员,使其在教 学实践中方法多样,游刃有余。 ? 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上讲,教官组认为:我们必须认清我们 的教学对象,“对症下药”既不可以畏缩不前,亦不可以脱 离实际搞“”式的训练,训练要讲究科学性、针对性 和趣味性的统一。 ? 所谓科学性是指从运动生理学入手科学的制定训练方案,不 违背科学规律,循序渐进,不搞脱离教学实际的“” 式的体能训练。 ? 针对性是指要针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职业特点制定训练方 案。公安民警的群体庞大,民警各自的生理条件不同,有时 一个培训班年龄跨度达20年,体重从50公斤到120公斤不 等。如果不注重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和可能出现训练 事故,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 我们的民警不是职业运动员而是执法的警察,因此体能训练 必须与警察的执法活动紧密相连和其他的警务技能的内容紧 密相连。例如对手臂小肌肉群的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民警在执 法活动中抓握能力的问题、小步跑练习就是为了解决民警快 速奔跑过程中步频的问题。对民警的速度、力量、耐力、柔 韧性、灵敏性等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展开某个单项训练。 ? 提倡健康生活、快乐训练”的理念,强化体 能训练的趣味性,改革以往体能训练的枯燥、 疲劳的方法,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既 不降低民警体能训练的强度,又寓教于乐提 高民警的体能。 ? 教官组提出了体能训练方法的“快乐、新颖、 激励、竞争”四要素,来引导学员开阔思路, 创新体能训练的新方法。 ? 同时将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 法等其他方法讲授给学员,使其在教学实践 中方法多样,游刃有余。 ? 警察体能是指人民警察的身体各器官系 统机能在履行警察职务时所表现出来的 能力。包括具有警察职业专门化要求特 点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 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在履行警察职务 过程中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二、体能训练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体能训练是各项警务实战技能的基础 (二)体能训练能培养警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体能训练还能丰富警察的文化生活 (四)体能训练就是为了提高警察战斗力 ? 三、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 自觉积极性原则 2、 因人制宜原则 3、 循序渐进原则 4、 全面性原则 5、 合理运动负荷原则 6、 持之以恒原则 (二)体能训练方法 1、重复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变化训练法 4、循环训练法 5、游戏训练法 四、对参训个体特征的了解 ? 身体形态与运动机能 ? 运动素质特点 ? 心理特点与智能水平 ? 运动成绩水平 五、五大身体素质 速度 柔韧 灵敏 力量 耐力 (一)力量素质 ? 1、力量素质的概念 ? 是指人体肌肉收缩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 2、力量素质练习的种类和方法 ? (1)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 ? (2)克服自身体重阻力的练习 ? (3)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练习 (一)力量素质 ? 3、发展不同力量素质的手段 ? (1)发展绝对力量的练习 ? (2)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 ? (3)发展爆发力量的练习 ? (4)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 (二)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肌肉工作时用最短的时 间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体育运动中 最重要的运动能力之一。 它可以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 和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二)速度素质 1、反应速度 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剌激的快速应答 能力,如短跑从发令到起动的时间。 (二)速度素质 2、动作速度 指人体快速完成单个动作的能 力,如出手速度。 (二)速度素质 3、位移速度 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如跑速、游速等。 (二)速度素质 ? 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所决定的。通 过各种突发信号刺激、专门性练习等可以使人 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表现并 稳定下来; ? 动作速度主要受肌肉的快速力量影响,任何快 速力量练习方法亦是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 位移速度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表现,下面重点介 绍位移速度---短跑的训练方法 . (三)耐力素质 概念: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 肉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 劳的能力。 ? 2、分类: ? (1)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速度耐力、力量 耐力和静力耐力等; ? (2)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呼吸循 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 ? (3)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有氧耐 力和无氧耐力; ? (4)按运动的性质: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等。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依 靠糖、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 有氧耐力 最大摄氧量 呼吸 弥散 循环 弥散 代谢 肺 心脏 有氧耐力机理示意图 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 1.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强 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 进行练习的方法。 ? 目前在中长跑和游泳训练中常采用 长距离的持续性匀速练习,主要用 于锻炼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耐力。 在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持 续性练习中,运动强度的选择 十分重要。 一般认为,应采用超过本 人VO2max50%(运动强度与 心率的换算)的强度运动,才 能使有氧能力显著提高. 有氧运动的强度: ★库珀(Cooper 美国): 运动中心率应达到150次 /min,并至少维持5min; ★卡沃宁(Karvonen 荷兰): 适宜强度=安静心率+(最高心率 -安静心率)×60% 60%可因人而宜,训练水平较高者 可70%,训练水平较低者50%。 2.间歇训练法 ? 间歇训练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 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 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3.高原训练 ? 高原训练时,要经受高原缺氧和 运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 的缺氧刺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 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 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 练效应。 无氧耐力的训练 ? 1.间歇训练 ? 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与有氧训练的间歇训练有区别。要考虑的因素: ? 练习强度 ? 练习时间 ? 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 ? 原则: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 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s,以1~2min为宜。 (见图) 2.缺氧训练 缺氧训练是指在憋气、屏 息或减少吸气的条件下进行练 习的方法,其目的是造成体内 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缺氧训练要强调运动训练的强 度,否则将成为有氧耐力的训练。 (四)灵敏素质 1、灵敏素质的定义 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 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技 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体现,是一种 复杂的素质。 2、灵敏素质的评定方法举例 立卧撑测验 ?方法:受试者由站立姿势开始,听到“开始”口令 后,迅速屈膝、弯腰、下蹲、两手在足前撑地,两腿 向后伸直成俯撑,然后再经过屈蹲,恢复成正常的站 立姿势。共进行10秒,计算受试者完成动作的得分。 ?评定:以10秒内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作为测验 成绩。把整个动作分成四部分,每部分计1分。 (1)第一部分:站立 下蹲 手撑地; ?(2)第二部分:下蹲 俯撑; ?(3)第三部分:俯撑 下蹲; ?(4)第四部分:下蹲 站立。 2.侧滑步倒跑测验 B C 5 2 5米 4 3 1 D 6 A起点 AD C A B D A 侧倒 直 倒 直 侧 评定:记录完成一圈所需时间。 (五)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 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及弹性。亦即关节活动幅 度和范围的大小。 根据应用可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门柔韧素质 根据外在表现又可分为动力性柔韧素质和静 力性柔韧素质 根据练习方式又可分为主动柔韧素质和 被动柔韧素质 1、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 (2)关节面的结构 (3)年龄 (4)体温 (5)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的肌肉 2、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爆发式或慢张力) (2)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3)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结合柔韧性的提高,要有一定的 肌 肉力量作基础。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使体温升高,降低肌肉粘质性,提高其伸 展性,此时增加柔韧练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并可避免运动损 伤。 (5)从小练起,持之以恒。 ? 坐压 ? 在伸展运动的热身阶段,先从躯干和大 腿后肌群拉伸开始。 ? 被拉伸的肌肉:大腿后肌群、股内收肌、 臀肌、竖脊肌 ? ·坐下,两腿分开呈 v 字形; ? ·同伴用手均匀缓慢地向下压练习者的后 背; ? ·练习者应从 臀部开始向前压,保持直背; ? ·这项伸展练习应该完成右、 中、左三 个 方向。 ? 仰卧压膝 ? 被拉伸的肌肉:臀肌、 竖脊肌 ? ·练习者仰卧屈膝; ? ·同伴双手置于练习者的 脚底.向下压,尽力使 膝盖碰胸; ? ·练习时间 10 秒,重复 练习。 ? 蝶状拉伸 ? 被拉伸的肌肉:股内收肌 ? 练习者仰卧,屈膝,脚 底相对; ? ·同伴向地面 用力压两膝 ? .做两次,每次持续 20 秒 . ? 单腿股四头肌拉伸 ? 被拉伸的肌肉:股四头肌、髂腰肌、股 直肌 ? ·练习者俯卧。弯曲左腿,右腿伸 ? ·同伴慢慢向上抬 起练习者的左膝; ? ·同伴应该将右手 放在练习者的臀部; ? ·每条腿做两次,每次坚持 20 秒。 三、柔韧素质的测试方法 1.起立体前屈;2.踝关节背屈; 3.旋肩测验;4.背伸测验; 5.小腿内外旋测验。 ? 运动强度与心率的换算(以VO2max)表示 VO2max的50%-70%是一般体育锻炼合适的范围,70%的持续运动血 乳酸不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较低水平;80% VO2max以上的运动是有危险的。 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手段 1.整理活动 2.营养因素 3.水浴按摩 4.皮肤机械刺激 5.有效生物点按摩法 6.加速睡眠法 7.肌肉产生酸痛后的恢复 体能训练的设计与操控 ? 训练方法的筛选 ? 负荷结构的设计 ? 负面效应的控制 ? 反馈调节与适时修正 体能训练的误区 1、从年度训练来讲,考核和训练始 终是对立的,过多的调整使体能训 练水平停滞或下降; 2、从多年训练来讲,体能训练应该 是贯彻始终的。 3、体能训练的不系统无法保证正常 的警务技能训练。 体能训练不系统 基本结论 大起大落 早熟早衰 七、设计一堂完整体能课 (一)体能课的组织实施 1、一堂完整的体能课结构 2、课的密度 3、课的运动负荷 4、体能课的组织 5、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二)一堂完整的体能课结构 ? 体能课通常分为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 部分。 ? 准备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组织工 作和常规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 性准备活动。 ? 基本部分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应根据训 练大纲和训练计划以及受训者的实际情 况,精心设计,认真实施. ? 基本部分的时间,在50分钟的课中, 约占35分钟;在100分钟的课中, 一般应占70-75分钟 ? 结束部分 ? 结束部分主要是做一些放松性的整理运动及轻 微的自我按摩等。在整理运动后,对课的训练 情况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预告下次课的 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整理场地和收拾器材等。 ? 结束部分一般采用集体的形式进行。50分钟 的课,一般5分钟即可这个部分时间虽短,但 它是一堂课组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三)课的密度 ? 一次体能课的活动内容通常包括: ? 教官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 ? 受训者的练习 ? 受训者互相观察和帮助 ? 练习后的休息 ? 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和队形变换)等五个方面。 ? 课的密度是指一次课的五个方面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 时间的比例。80%是一般体能课的密度。 ? 练习密度也叫课的运动密度一般应达到40% ? 练习密度=各部分练习的时间之和/课的总时间 ? (四)课的运动负荷 ? 1、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考虑受训者的身体机能活动能 力变化的规律,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到课的基本 部分达到较高水平,到课的结束部分,运动负荷逐渐 下降,使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 ? 2、要考虑到课的任务。新授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一般 不宜过大,而复习课安排的负荷要比新授课大。 ? 3、要考虑到受训者的训练水平、运动素质、技术基 础。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以大多数受训者的承受能力 为标准,但也要兼顾两头。 ? 4、要调动受训者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采用灵活多 样的训练手段,多鼓励,多表扬。 ? 四、体能课的组织 ? 体能课的组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对受训者的组织:根据受训者的情况进行合理分 组 ? 对训练内容的组织:先小负荷后大负荷,先新后 复习内容,先难度大内容后难度小内容,先安排 发展灵巧、速度素质内容后按排发展力量、耐力 性的练习。 ? 对场地器材的组织:体能课的特点是:受训者不 是坐在教室里听讲或读写,以智力思维为主,而 是在教官的指导下,在操场上进行体力实践,以 各种身体练习为主,发展身体素质为主。教官课 前要考虑到场地、器材的组织安排问题。 (六)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了解情况 2、钻研教材 3、编写教案 4、熟悉教案进行试教 5、准备场地和器材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5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