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手分”是好习惯 “绿生活”成新时尚
导读:
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推动,垃圾分类在厦门已然成为新时尚,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偏远农村,每天都可以看到市民给垃圾分类的身影。垃圾分类,改善了城乡环...
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推动,垃圾分类在厦门已然成为新时尚,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偏远农村,每天都可以看到市民给垃圾分类的身影。垃圾分类,改善了城乡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记者从市垃圾分类中心了解到,截至2020年5月底,厦门已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0%,分类体系基本完善。
国家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历次考核中,厦门均排名第一;近年来,国家住建部、中环协以及全国各地住建系统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50多座城市百余批次客人来我市考察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我市坚持上中下游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投放、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置,垃圾分类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形成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泾渭分明”的分类流水线。
6月19日,家住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林海彬,拎着两袋垃圾走到投放点,一袋厨余垃圾放进绿色垃圾桶,一袋其他垃圾放进橙黄色垃圾桶。对许多厦门市民来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源头分类是垃圾分类体系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为了让广大市民从“要我分”,变“我要分”,近年来,我市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形式,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我市还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垃圾分类融入课堂教育,近300所学校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考试内容,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在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党员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厦门全市有2万多名党员志愿者,带头开展垃圾分类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争做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和监督者。
在厦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是一项法律义务,不分类则是违法行为。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以罚促管,对违规投放垃圾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形成有效促进机制。仅今年第一季度,我市执法部门就出动垃圾分类执法检查600多次,制止各类垃圾违规投放行为1200多起,实施行政处罚案件300多件。
我市各基层单位还积极探索创新,推行积分兑换制度、“定时定点”投放模式等,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在源头分类方面,我市不断走向精细化。如今年疫情期间,我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废弃口罩专用投放桶,引导市民把废弃口罩单独投放;对于玻璃陶瓷等低值可回收物,市垃分办也下发通知,要求单独收集和转运。
早上8点,佳丽豪庭小区门口,一辆车身印有“厨余垃圾”的垃圾收运车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这辆车车身绿色的主基调与厨余垃圾桶一致。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收运员从车上下来,检查桶里厨余垃圾的分拣质量,接着,收运员把一桶桶装满垃圾的垃圾桶挂在车尾的钩臂上,按下“提桶”按钮后,桶内的垃圾自动倒入填料器内。把每一个收运点的垃圾收完后,这辆车将直接驶入厨余垃圾处理厂。
有固定的行驶线路,有固定的“到站”时间,垃圾运输车像“公交车”一样,挨个点去运输乘客——垃圾。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垃圾“公交化直运”模式,既减少了转运环节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按照“不分类不收运”的原则,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类直运后,分布在市区内的近百座清洁楼,将完成历史使命,进而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配备了500余辆专业垃圾运输车,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均已全面实现分类直运,其他垃圾的直运率也达到了60%。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行其他垃圾直运,实现四类生活垃圾分类直运全覆盖。
▲厨余垃圾被运到厨余垃圾处理厂后,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图为沼气罐。
位于后坑环卫的厦门市厨余垃圾处理厂,负责对分类收运的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其设计处理规模可达800吨/天,目前的日处理量约为500吨至550吨。厨余垃圾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则用来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
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则可以满足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处理需求。处置人员依据有害垃圾成分的不同,采用焚烧、物化或固化等三种工艺车间进行无害化处置。
对于其他垃圾的处理,我市以焚烧发电为主,剩余部分进行卫生填埋。我市目前共有三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分别是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和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二期)。今年,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将建成投用,届时,我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4350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我市还将加快推进东部生物质处理厂一期、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和同安环卫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垃圾末端处理和保障能力。
垃圾分类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每年都会相应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逐年递进,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根据《2020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今年,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目标是:按照 “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习惯养成”的总要求,在宣传培训、浓厚氛围、部门合力、执法考评、体制机制等方面,开拓创新,固强补弱,垃圾分类知晓率100%、覆盖率100%、准确率90%;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示范小区户数占总户数比例达90%以上;高楼撤桶率100%;80%的清洁楼完成功能转换;四类生活垃圾100%公交化直运;开展常态化执法,形成依法分类长效机制;垃圾分类工作继续走在全国最前列。
今年,我市垃圾分类主要有六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全覆盖水平、进一步提升分类准确率、进一步促进源头减量、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进一步加强分类考评和执法。
在提高全覆盖水平方面,我市要求相关单位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落实到所有自然村和农户。推行四类生活垃圾直运,从运输环节压实居民小区分类收集管理责任,逐步转换清洁楼功能,消除二次转运产生的污染,消除“混装混运”现象。
促进源头减量方面,我市要求相关单位加快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强化净菜上市和减少商品过度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完善分类体系方面,市执法局将制定《垃圾分类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受理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工作氛围;市垃分办将编制《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导则》,规范全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设备配置。
截至2020年5月底,厦门已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0%,分类体系基本完善,其他垃圾直运率达60%。
实行垃圾分类后,后坑和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吨垃圾焚烧发电量从分类前350千瓦时提高到380千瓦时,新建的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达450千瓦时,全国少见;厨余垃圾收集量由每天200多吨提高到现在700多吨,厨余垃圾中有机质含量从去年的40%多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每天收集有害垃圾约0.3吨。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实行单独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下半年A股大概率这么走!牛市指标已启动 这类股或成投资主线%中签机会批量来袭 更有“葫芦娃”等8只A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